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玉霖

作品数:28 被引量:79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植物
  • 12篇浮游植物
  • 7篇赤潮
  • 5篇长江口
  • 4篇夜光藻
  • 4篇营养
  • 3篇营养限制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植物群落结构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海域
  • 3篇浮游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营养盐
  • 2篇扇贝
  • 2篇属对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8篇吴玉霖
  • 12篇张永山
  • 8篇蒲新明
  • 7篇周成旭
  • 6篇孙松
  • 3篇侯兰英
  • 3篇赵鸿儒
  • 2篇张福绥
  • 2篇张芳
  • 2篇周毅
  • 2篇何义朝
  • 2篇詹滨秋
  • 2篇杨红生
  • 2篇邹景忠
  • 1篇宋金明
  • 1篇张光涛
  • 1篇李凡
  • 1篇李金涛
  • 1篇胡敦欣
  • 1篇于海成

传媒

  • 14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中国藻类学会...
  • 1篇第一届全国有...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4
  • 2篇1993
  • 3篇199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48
2008年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林峰竹吴玉霖于海成线薇微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江口环境因子
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被引量:61
2005年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4月逐月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的高峰,平均为835.72mgC/(m2.d),春、秋季次之,分别为286.00mgC/(m2.d)和247.81mgC/(m2.d),冬季最低,平均为102.27mgC/(m2.d)。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特征为:夏季高值区一般位于湾西北部和东北部近岸水域,秋季至次年春末的高值区一般位于湾东北部近岸水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较低。湾外海域除夏末秋初与湾中部水平接近外,其它季节比湾中部和湾口低,呈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6月下旬记录到7213.48mgC/(m2.d)初级生产力的最高值,位于湾东侧近岸,该高值持续时间很短,在时间上恰巧对应于一周前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温度是影响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的决定因子。
孙松张永山吴玉霖张光涛张芳蒲新明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浮游植物
环境长期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4
2005年
主要依据1991年5月—1995年11月和1997年2月—2004年11月连续多年每季度月(2、5、8、11月)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10个站位自海底至表垂直拖取的浮游植物样品,同时搜集自1954年以来约50年有关胶州湾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历史监测资料,分析研究胶州湾环境因子长期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由于大规模人类活动给胶州湾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大量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进入湾内,造成水域营养盐含量迅速增加,近3年来NO3-N和NH4-N比1962年分别提高14.5倍和9.5倍,沿岸带的开发导致胶州湾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纳潮量下降,水域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减弱,水域环境趋向退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明显的影响,近50年来,浮游植物数量呈增加趋势;优势种更替明显,原先一些优势种不再居优势地位,而比较喜肥的种类如中肋骨条藻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最重要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处于演化之中,同时由于营养盐含量迅速增加,为赤潮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自1997年以来,赤潮几乎连年暴发,并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反映出胶州湾生态环境已呈现异常的征兆。
吴玉霖孙松张永山
关键词:环境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几种重金属对梭鱼的急性致毒及梭鱼回避反应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6
1993年
分别于1986和1987年研究了Cu,Zn,Cd对梭鱼的急性致毒效应及梭鱼对Cu,Zn,Cd,Cr的回避反应。结果表明,Cu,2n,Cd对梭鱼均有明显的毒性,其毒性的大小顺序为Ca>Zn>Cd。梭鱼对Cu,Zn,Cd有显著的回避反应,其回避率大小顺序为Cu>Zn>Cd;梭鱼对Cr无明显的回避反应,即使Cr浓度高达100mg/L。
侯兰英赵鸿儒吴玉霖
关键词:重金属梭鱼
甲藻赤潮及其毒素的产生机制及夜光藻氮代谢途径被引量:10
1999年
 依据80-90年代国内外有关资料,从甲藻分类、甲藻室内培养、甲藻毒素及其生物合成四个方面,综合评述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夜光藻赤潮的产生与调控机理模型提出一种理论假说,这一假说的验证将为全面阐明夜光藻生活史及赤潮成因和机理提供分子水平的框架路径。
周成旭吴玉霖
关键词:甲藻赤潮毒素夜光藻氮代谢海洋污染
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23
2010年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28属92种(含变种和型),主要由硅藻类(74种)和甲藻类(11种)组成。优势度指数分析显示,硅藻是绝对优势种。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全湾平均变化范围在1.91~2.74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及其水平分布格局的季节变化较大,细胞密度冬季最高(平均为188.4×104cells/m3),春季(平均为63.0×104cells/m3)和秋季(平均为11.7×104cells/m3)次之,夏季最低(平均为9.2×104cells/m3),冬、夏季数量中心在湾内近岸浅水区,春、秋季在位于海湾中部的贝藻养殖区。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经过20多年的养殖活动,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下降、优势种发生演变,湾内海水养殖品种、数量以及养殖模式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及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李超伦张永山孙松吴玉霖方建光张继红
关键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海水养殖
夜光藻的繁殖被引量:8
1994年
通过连续观察和摄影,详细研究了夜光藻的二分裂和核分裂过程。发现夜光藻核分裂时具核外突细胞膜现象,双鞭毛配子和多种状态的配子结合。结果表明,二分裂是夜光藻的主要繁殖方式,核分裂形成营养细胞的机会甚微,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性分化不完善。
周成旭吴玉霖
关键词:夜光藻繁殖核分裂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被引量:15
1994年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对于研究夜光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增殖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扁藻作为饵料,夜光藻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关键性的饵料问题,实现了国内夜光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吴玉霖周成旭张永山
关键词:夜光藻饵料
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模拟测定
本文采用流水系统于室内模拟测定了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海水来自四十里湾海区,每日的换水量为100%。在栉孔扇贝的单养模式中,当放养密度为10ind·m-2时,总的生物沉积速率为 87.0 mg·ind-1·d-1或294....
周毅杨红生吴玉霖何义朝张福绥
关键词:栉孔扇贝模拟系统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径流的关系被引量:131
2004年
利用 2 0 0 1— 2 0 0 2年 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 ,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与长江径流的关系 ,共鉴定浮游植物 1 5 4种 (含变种和变型 ) ,其中属硅藻类的有 1 1 3种 ,甲藻类 36种 ,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是最重要的优势种。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区位于长江口海域的北部及靠近浙江近海的上升流区 ,春季和秋季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南部。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夏季 (平均为 9 2 7× 1 0 6 个 /m3) ;冬季 (枯水期 )数量最少(平均为 2 91× 1 0 5 个 /m3) ,且分布相对较均匀 ,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同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大量营养盐被长江径流携带入海 ,造成河口区严重富营养化 ,这为赤潮生物大量孳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长江口海域已成为我国沿海赤潮多发区之一。
吴玉霖傅月娜张永山蒲新明周成旭
关键词: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