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博

作品数:5 被引量:1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稻田
  • 2篇土壤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
  • 1篇冬春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杂草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模式
  • 1篇水稻
  • 1篇水田
  • 1篇土壤固碳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农户
  • 1篇农户行为
  • 1篇全球变化
  • 1篇全球变暖
  • 1篇群落

机构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周博
  • 4篇芮雯奕
  • 4篇张卫建
  • 2篇张彬
  • 1篇赵锋
  • 1篇董文军
  • 1篇郑建初
  • 1篇杨飞

传媒

  • 1篇杂草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被引量:14
2006年
耕作制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作用显著,探讨耕作制度演变下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将有助于农田土壤碳收集的技术选择及政策制定。利用已发表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构建不同耕作制度下长江三角洲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依据该区近20多年来耕作制度演变动态,对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油菜面积的扩大、小麦的少免耕和作物秸秆的还田分别约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0.94 Tg、2.76 Tg和3.95 Tg,其中以麦稻复种转向油稻复种的单位面积碳收集效应为最高。最后,就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就土壤碳收集研究和如何提高土壤碳收集潜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保护性耕作制度土壤有机碳全球变化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农户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发挥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较为发达地区,秸秆还田与否,农户更多的是从秸秆处理的边际成本出发;而略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基于秸秆的利用效益。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决策。在制定促进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因地制宜,有效地促进秸秆还田在各地区最大限度地被应用和推广。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户行为影响因素
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红壤稻田冬春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为掌握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稻田冬春杂草群落特征,丰富稻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为稻田冬春作物结构调整提供杂草综合防除技术途径,本研究借助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别于2007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对杂草群落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看麦娘是南方红壤水稻冬闲田优势杂草种群,春季相对密度达到65%以上,其优势度随季节和施肥模式而有所变化。长期不施磷的冬闲稻田杂草的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降低。有机和无机肥配合施用较单施无机肥能明显提高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而在此基础上种植豆科绿肥能够显著降低田间杂草的生物量,其冬季田间杂草生物量仅为62g/m2,低于整个试验区的平均值(67g/m2),而其生物多样指数却较其他施肥模式高。因此,通过稻田施肥与冬季利用模式的结合,可以对冬闲田杂草群落进行有效控制。
赵锋董文军芮雯奕张彬周博黄欠如余喜初张卫建
关键词:施肥杂草红壤稻田
不同管理模式下苏南稻田作物生产力及土壤固碳效应分析——以吴江市为例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对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领域新的热点。对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水稻土壤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研究稻田土壤固碳效应以及农户对固碳技术的行为响应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
周博
关键词:稻田作物生产力保护性耕作
文献传递
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被引量:85
2007年
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开花第1天分别对4个水稻品种(南粳41、武香粳14、扬粳6号和汕优559)进行5h(10:00-15:00)高温处理(40℃),然后转入常温,观测当天及其后4d开花颖花的花粉活力及同期开花颖花成熟期的结实对高温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处理后各天颖花的花粉活力均显著下降(P〈0.05),但随开花日序的后移其下降幅度逐步减小。其中,下降最大为处理当天或其后1d,花粉在柱头和培养基上的萌发率以及花粉I-KI溶液的可染率分别平均降低了16.00、25.85和11.74个百分点,而处理后4d的降幅仅为8.49、6.63和6.02个百分点。相同的趋势也表现在同期开花颖花的结实特征上,高温处理的当天和其后4d开花颖花的结实率分别平均下降了14.04和5.95个百分点;而高温处理当天的空粒率和秕粒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0.06和3.98个百分点,处理后4d分别提高了3.98和1.97个百分点。另外还发现,高温处理下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汕优559的花粉活力和籽粒结实受高温的影响最小。相关分析发现结实率、空粒率和秕粒率与柱头花粉的萌发率、花粉在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均呈显著直线相关,而花粉-KI溶液的可染率仅与空粒率存在显著相关(P〈0.05)。可见,水稻遭遇短期高温后,随着开花日序的后移高温对颖花形成的潜在热害逐渐降低,在生产实践中花粉在柱头和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可作为品种选育和高温热害发生几率、热害程度预测的可靠指标。
张彬芮雯奕郑建初周博杨飞张卫建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花粉活力全球变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