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洁

作品数:26 被引量:307H指数:8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5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地块
  • 3篇选择性
  • 3篇有序介孔
  • 3篇有序介孔碳
  • 3篇五氯酚
  • 3篇氯酚
  • 3篇介孔
  • 3篇介孔碳
  • 3篇废水
  • 3篇酚类废水
  • 2篇低浓度
  • 2篇地幔
  • 2篇地幔柱
  • 2篇淀粉
  • 2篇溶出度
  • 2篇食品
  • 2篇茄红素
  • 2篇微胶囊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晶

机构

  • 19篇教育部
  • 7篇江南大学
  • 5篇武汉工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 1篇北京市地质工...

作者

  • 26篇周洁
  • 6篇李三忠
  • 6篇王立
  • 5篇刘云
  • 5篇索艳慧
  • 5篇胡学雷
  • 5篇周惠明
  • 5篇刘云
  • 5篇冯菊红
  • 4篇朱俊江
  • 4篇郭玲莉
  • 3篇李中坚
  • 3篇雷乐成
  • 3篇张国伟
  • 3篇葛燕丽
  • 3篇姚惠源
  • 3篇刘一鸣
  • 3篇李阳
  • 2篇戴黎明
  • 2篇左爱仁

传媒

  • 5篇化学与生物工...
  • 4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粮食与油脂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粮食与饲料工...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肉类研究
  • 1篇冷饮与速冻食...
  • 1篇中国食品添加...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 1篇中国化工学会...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3
  • 2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胶囊剂的研究
2023年
为了改善舒尼替尼的溶解度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通过体外溶出实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FTIR、XRD、SEM和DSC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了表征,并对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胶囊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舒尼替尼与载体γ-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的溶出效果最佳,体外累积溶出度可达到82.88%;舒尼替尼以无定型态分散于载体γ-环糊精中,加快了药物的溶出速度;以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为原料制备的胶囊剂的体外累积溶出度较市售胶囊剂有显著提高。
陈雅婷冯菊红汪诗雨周洁周洁刘云刘云
关键词:舒尼替尼固体分散体溶剂蒸发法胶囊剂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被引量:63
2019年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李三忠曹现志曹现志刘博李玺瑶刘博刘博郭玲莉周洁索艳慧朱俊江汪刚郭玲莉刘永江周洁
关键词:地幔柱微板块中-新生代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被引量:10
2022年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王光增周洁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刘金平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姜素华董昊刘琳王鹏程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
简述核磁共振及其在淀粉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3年
简单介绍了核磁共振 (NMR)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参数。最后简单介绍了它在淀粉研究方面如淀粉糊化、回生、玻璃态转变以及面团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应用。
王立周洁陈正行姚惠源
关键词:核磁共振淀粉糊化回生
麦类抗氧化物之探讨被引量:7
2002年
文章简述抗氧化剂作用机理,以及几种麦类谷物中所含有天然抗氧化物。
周洁王立周惠明姚惠源
关键词:抗氧化物荞麦小麦燕麦
拆离型微地块:洋陆转换带和洋中脊变形机制被引量:4
2019年
板块构造理论从其诞生起已经统治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然而也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板块“登陆”、起源以及动力学等问题。微地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解决板块构造的这三大难题。拆离型微地块是9种微地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慢速?超慢速洋中脊和洋陆转换带中广有分布。围限这类微地块的边界主要是切割岩石圈的拆离断层,使其脱离母板块而成为独立演化的微地块。因此,岩石圈尺度的拆离断层也应为除洋中脊之外的第二种离散型边界。根据拆离块体的属性及发育的构造位置,拆离型微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拆离微陆块和拆离微洋块,分别对应了陆缘和洋内拆离断层作用的结果。研究拆离型微地块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丰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拆离型微地块的概念、特征、成因机制以及构造意义,以拓展微地块构造理论内涵。
李阳李三忠李三忠周在征郭玲莉王光增朱俊江索艳慧刘博周洁朱俊江张国伟
关键词:拆离断层海底扩张
碰生型微地块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碰生型微地块是指受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触发的相对独立的微小板块或地块。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多角度对碰生型微地块进行了分类:按发生碰撞的两侧陆壳性质,可分为陆?陆、弧?陆和弧?弧碰生型微地块;按碰撞方式,可分为追尾式、侧向式、错车式和拥堵式碰生型微地块;根据微地块本身的物质组成,可分为碰生型微洋块和碰生型微陆块。总结了碰生型微地块的形成机制——远程碰撞触发模型:碰撞事件及其远程效应,触发了地幔内部热结构的非稳定性,使板块内部的应力失稳,在大陆内部形成岩石圈尺度的断裂,大块体被分裂为多个刚性块体,并发生差异性裂解、逃逸、挤出、旋转等,形成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微陆块;在大洋内触发了洋中脊拓展式、跃迁式生长,形成独立微洋块。碰生型微地块类型划分为研究碰撞造山的非相邻地质体之间的盆?山效应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板内”变形机制提供了新依据、新思路。碰生型微洋块的形成记录了大陆碰撞事件的起始时间,是对基于大陆地质研究而确定的碰撞时间的重要补充。
周洁李三忠李三忠李玺瑶索艳慧朱俊江刘永江郭玲莉李阳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板内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被引量:12
2019年
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
刘一鸣李三忠李三忠曹现志于胜尧李阳曹现志徐林山周洁周在征
关键词:青藏高原燕山期
番茄红素微胶囊化的研究被引量:29
2004年
本文对以明胶和蔗糖等多种配方作为壁材,喷雾干燥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微胶囊化后大大提高了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添加抗氧化剂可提高微胶囊化过程中番茄红素的保留率微胶囊化效率较好的番茄红素产品皆为橙红色粉末,其水溶性、流动性和稳定性均佳。
左爱仁范青生刘燕周洁
关键词:番茄红素明胶蔗糖壁材
依鲁替尼纳米晶的制备工艺研究
2024年
为改善依鲁替尼(IBR)的水溶性和溶出度,采用湿法介质研磨法制备了依鲁替尼纳米晶(IBR-NC),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IBR-NC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分析、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PD)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及溶出度实验对IBR-NC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PVP-K30-SDS为稳定剂,在物料比(IBR、PVP-K30、SDS的质量比)为10∶4∶1、IBR用量为120 mg、氧化锆珠规格为0.3 mm、氧化锆珠用量为40 g、研磨转速为150 r·min^(-1)、研磨时间为2.0 h的最优条件下,制备的IBR-NC的粒径为(224.7±5.7)nm、PDI为0.151±0.017,累积溶出率在10 min能达到99.49%,溶出效果良好,且放置90 d后依然具有良好的溶出性质。
周洁周洁刘云刘云冯菊红胡学雷
关键词:纳米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