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脑炎
  • 4篇流行性
  • 4篇脑炎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乙脑
  • 2篇疫情
  • 2篇腮腺炎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联合接种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流行性腮腺炎
  • 2篇流行性乙型脑...
  • 2篇麻疹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原性
  • 2篇接种

机构

  • 13篇南充市疾病预...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疾病预...
  • 2篇南充市妇幼保...
  • 1篇巴中市疾病预...
  • 1篇广安市疾病预...

作者

  • 14篇唐伟
  • 9篇赵林
  • 7篇黄顺和
  • 3篇苟铁军
  • 3篇李伟
  • 3篇甘霖
  • 2篇杨艳芳
  • 2篇杨帆
  • 2篇杨千三
  • 2篇刘学成
  • 2篇宾冬梅
  • 2篇王娟
  • 1篇周兴余
  • 1篇李帆
  • 1篇张佳珂
  • 1篇张芹
  • 1篇张明洪
  • 1篇谭代林
  • 1篇刘伦光
  • 1篇陈丹林

传媒

  • 6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与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live attenuated rotavirus vaccine,ORV)与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and rubella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R)联合接种的可行性,为制定免疫规划程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设两种疫苗同时接种组和单苗接种组,观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情况,接种前后、联合接种与单独接种组之间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浓度(GMT/GMC)、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的差异。结果:各接种组临床反应都轻微,实验组与各对照组免前免后同种抗体GMT/GMC、阳性率,以及免后抗体阳转率,其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ORV与MR同时接种未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和相互干扰免疫应答,可以同时接种。
唐伟甘霖黄毅宾冬梅杨艳芳
关键词:联合接种免疫原性安全性
某市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分析南充市2011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情况,探讨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方法对2011年南充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用Excel和EpiData软件进行分析发病情况,探讨手足口病防治措施。结果2011年南充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10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南部县、阆中市、西充县,男女比例为1.69:1,最小年龄14d,最大年龄35岁。以1-6岁为主,占93.19%,检测结果以肠道病毒EV71为主。结论2011年南充市手足口病略有下降。
苟铁军赵林唐伟杨帆
关键词:手足口病
四川省儿童乙脑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近年乙脑高发地区报告乙脑病例的疫苗接种情况及乙脑发病影响因素,以指导四川省乙脑的预防控制。方法收集2013年3个乙脑高发地区报告的乙脑实验室诊断病例和当地的健康儿童信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调查到54例病例和160例对照,病例组和对照组疫苗接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全程接种疫苗原因中,病例组认为不需要接种为主要原因(26.3%)。对照组以不到接种年龄和随父母外出务工,未及时注射为主要原因(29.2%)。夏天黄昏后经常户外活动,家中养猪为危险因素。接种疫苗、儿童房间使用蚊帐或空调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疫苗接种仍然是防止儿童乙脑发病的主要措施,应加强乙脑疫苗接种及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加大农村群众宣传教育,在夏季对儿童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对防范儿童乙脑发病也不可忽视。
周兴余张立泉蔡云山唐伟刘伦光刘学成李帆
关键词:儿童乙型脑炎病例对照分析
四川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04年
张佳珂唐伟陈丹林刘学成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2005年至2015年南充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南充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充市2005年至2015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充市流行性腮腺炎以散发为主,但仍有个别集体单位出现爆发疫情。南充市2005年至2015年累计发病19 565例,年均发病率为27.52/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20.12,P<0.001)。高发季节为4~7月、10月至翌年1月。发病地区集中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城区。发病年龄以0~14岁为主(88.81%)。病例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96%。结论:南充市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应提高含腮腺炎成份疫苗接种率,加强流动儿童管理,进一步落实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晨午检工作。
黄顺和唐伟敬维甘霖赵林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2010-2014年南充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南充市2010~201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针对性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2010~2014年报告的乙脑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0-2014年南充市共报告乙脑确诊病例187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0.588 2/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28 3/10万,病死率为4.81%;东部地区的年均发病率(0.865 0/10万)和年均死亡率(0.379 4/10万)高于西部(0.640 9/10万,0.043 9/10万);病例均发生在7-9月,8月发病率最高(79.68%),2013年与其余4年的时间分布不同(χ^2=52.863,P〈0.001),集中在7月(55.56%);男女性别比为1.25∶1,发病年龄从6个月~17岁,中位年龄为4岁,以7岁以下为主(79.68%),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68.45%)。结论提高适龄儿童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率是南充市乙脑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应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适时调整乙脑防控措施,结合发病高峰期提前开展猪舍的卫生管理和防蚊灭蚊工作。
唐伟宾冬梅甘霖黄毅杨艳芳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2006年南充市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分析
2008年
目的分析南充市2006年乙脑报告发病情况,探讨乙脑防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南充市乙脑病例资料用Excel和EpiDat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南充市共发生乙脑病例163例,死亡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仪陇、南部、蓬安县,男女比例为1.43:1,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7岁。以0~6岁为主,占87.12%。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151例,占92.64%。结论南充市乙脑流行季节为7~9月,只有提高免疫接种率,才能减少乙脑病例的发生。
赵林谭代林黄顺和唐伟
关键词:乙脑
1995-2004年南充市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促进急性驰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工作,保证消灭脊灰措施落实。方法对1995-2004年南充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用Epinfo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5-2004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23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9县(市、区);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57.40%(128/223);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46:77);223均为排除脊灰病例,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96/223)占43.05%,自1995年起,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连续12年报告发病大于1/10万;1998年以后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结论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乡村医生AFP病例报告意识尚须加强。
赵林黄顺和李伟唐伟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急性驰缓性麻痹
1995-2011年南充市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南充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南充市1995—2011年HIV/AIDS病例报告,以及近年来的哨点监测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5—2011年累计报告HIV/AIDS771例,年平均报告增长速度为34.49%,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为2.55:1;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为主,占79.64%,且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出现向高年龄段发展趋势;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76.52%,其中同性传播增长较快,占8.56%。各类人群的HIV监测中,男男性行为人群检出率从2008年的3.07%上升到2011年的12.00%。结论南充市的艾滋病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传播途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黄毅张芹吴涛张明洪唐伟田洪瑞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监测
2009-2014年四川省南充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南充市2009-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制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9-2014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疫情数据和部分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病原检测采样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手足口病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南充市2009-2014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 81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6.0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呈初夏高峰、秋冬季次高峰的特点。发病地区西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且有统计学差异。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57∶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轻症病例病原检测结果以肠道病毒EV71、Cox A16为主,重症病例以肠道病毒EV71为主。结论南充市2009-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居丙类传染病首位。病例以散发为主,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南充市西北地区县(市、区)高于东南地区,肠道病毒EV71是南充市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病原。疫情防控需重点加强联防联控、医务人员培训、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监测、重点场所消毒、儿童监护人员健康教育等。
黄顺和杨千三陈枭唐伟赵林
关键词:手足口病干预措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