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
-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SDBS/Na^+对红壤胶体悬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离子与土壤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选取红壤胶体作为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Na+作用下红壤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并结合体系的pH和Zeta电位分析了SDBS/Na+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①相同浓度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土壤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例如120 mmol·L-1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从0 mmol·L-1升高到10 mmol·L-1,凝聚体有效粒径从702 nm下降至193 nm,总体平均凝聚速率从28.6 nm·min-1减小到3.36 nm·min-1;②相同浓度SDBS作用下,随着Na+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凝聚体有效粒径逐渐增大,凝聚速率逐渐加快;③仅SDBS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从47.6 mV增加到62.2 mV,体系pH从6.17升高到6.76,但均小于土壤胶体悬液本身的pH(6.89).因此,SDBS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吸附于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增加了颗粒表面的负电荷数量,降低了作用于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效Na+浓度(SDBS疏水长链的空间阻碍和高浓度SDBS所形成的胶束结构对Na+的吸附),使得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需要添加更多的Na+才能发生凝聚.
- 唐颖李航朱华玲田锐高晓丹
- 关键词:无机离子疏水作用胶体稳定性
-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被引量:3
- 2011年
- 稻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流入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时间(常规施肥时间和在此基础上提前一个半月施肥)以及在不同耕作模式(垄作、平作)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效果.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全磷的含量.与灌水第1d相比,灌水14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平均下降84.3%,灌水21d后,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O3--N浓度平均下降64.6%,TP浓度下降58.0%;提前施肥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具有更好的吸附、消纳效果,灌水后的第1d,所有稻田田面水中NH4+-N浓度均出现最高值,其中,常规时间施肥和提前施肥NH4+-N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2.52和1.28mg/L,灌水后的第3d,常规时间施肥稻田田面水中NO3--N质量体积浓度上升至最大值5.92mg/L,而此时提前施肥稻田约为3.65mg/L;不同耕作模式对无机态氮消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 唐颖黄慰情黄耀华雷琳黄登海蒋先军周鑫斌谢德体
- 关键词:面源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
-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23
- 2022年
- “新农科”建设为实现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农林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明确了新方向,也是实现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他们是我国实现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动力.高校目前在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主要存在缺乏良好的通识教育、缺乏启发式教学、考核方式同质化和学生能力发挥受到限制等主要问题.鉴于此,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强化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加强过程管理,在评价方式上建立公平公开公正、原创优先和灵活多元的奖励制度,从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新农科”发展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
- 刘新敏唐颖李振轮田锐
-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农林学科
- 富营养化湖泊砷内源迁移及原位调控
- 砷(As)作为一种可致癌致畸的有毒环境污染物,在湖泊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由于近年来营养盐的持续输入,众多砷污染的湖库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藻华爆发以及随之引发的水体厌氧/缺氧问题。尽管厌氧/缺氧沉积物-水体微界面环境...
- 唐颖张美一潘纲李航
-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功能基因
- 文献传递
-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被引量:16
- 2021年
- 农业环境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新兴课程,进行农业环境学课程思政改革,是实现新农科背景下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国内相关农林院校该课程开设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理论课堂、新媒体线上平台和实习实训等具体课程教学环节入手,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探索,以期为国内相关农林院校开展该课程提供借鉴,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他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 唐颖刘新敏刘峰田锐李睿王冲李振轮
-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院校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