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希娟

作品数:18 被引量:273H指数:7
供职机构:铜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养分
  • 6篇土壤
  • 4篇微生物
  • 3篇有机碳
  • 3篇玉米
  • 3篇原生林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农业
  • 3篇群落
  • 3篇物量
  • 3篇草地
  • 3篇次生
  • 3篇次生林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东祁连山
  • 2篇养分库
  • 2篇养分特征
  • 2篇玉米地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亚...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铜仁学院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贵州财经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铜仁市锦江绿...

作者

  • 18篇宋希娟
  • 11篇王克林
  • 7篇曾昭霞
  • 6篇宋同清
  • 6篇曾馥平
  • 4篇赵辉
  • 4篇刘淑娟
  • 4篇刘孝利
  • 4篇谭智勇
  • 3篇寻瑞
  • 2篇吴海勇
  • 2篇李莎莎
  • 2篇彭晚霞
  • 2篇王喜英
  • 2篇曾朝霞
  • 1篇杨成德
  • 1篇黎星辉
  • 1篇陈秀蓉
  • 1篇欧阳资文
  • 1篇张德罡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蔬菜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南方农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汞胁迫对蔬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2023年
汞(Hg)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全球污染物之一,土壤微生物对汞胁迫的敏感性强于动植物,可从微生物角度为蔬菜土壤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Illumina HiSeq)技术,分析对照(CK)、低浓度汞(T1)、中浓度汞(T2)和高浓度汞(T3)胁迫处理下蔬菜土壤hgcA基因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1处理增加细菌和hgcA基因数量,分别比CK、T2和T3提高了37.48%和12.01%、57.31%和19.37%、88.85%和14.82%。汞胁迫降低了真菌数量,其中T2处理降低最显著。T3处理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T1处理降低了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细菌门水平上,共获得18个类群,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为优势类群,且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T2和T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均表现随汞浓度增加逐渐递减的趋势。土壤真菌门水平上,共获得9个类群,其中子囊菌门、被孢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共占真菌群落的94.64%。随着汞浓度增加,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递增,被孢菌门相对丰度递减。担子菌门在T1处理中最高(5.40%)。土壤pH值、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全汞含量与土壤细菌数量、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关系。综上,汞胁迫对蔬菜土壤hgcA基因、细菌和真菌数量有显著影响,高汞胁迫造成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减少,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发生变化,而细菌群落对汞胁迫的敏感性强于真菌。
王喜英赵辉卢志宏谭智勇宋希娟
关键词:蔬菜土壤高通量测序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草-畜'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的喀斯特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质背景制约,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益低下,对环境破坏大,更加剧了"人地矛盾",因此亟需寻求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解决环境...
宋希娟王克林刘淑娟寻瑞韦国富
关键词:桂西北牧草玉米地
喀斯特地区不同年限桂牧1号象草草地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人为干扰和管理措施对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影响显著。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地区种植1年(1-y G)、5年(5-y G)和7年(7-y G)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u-1)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以玉米(Zea mays)种植地(CK)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建植年限下栽培草地对地上部分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建植年限对桂牧1号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7-y G<1-y G<5-y G。2)桂牧1号草地0-50cm土层土壤N、P、K随建植年限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建植5年的牧草地土壤N、P、K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均以建植7年草地最高,5年草地最低。土壤表层(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1-y G<5-y G<7-y G,且7年草地分别比1年和5年草地增加了32.37%和19.18%。3)桂牧1号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土壤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高于相应土层玉米地,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刚好相反。因此,相比玉米农耕地,桂牧1号栽培草地能有效提高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其中,以建植7年的草地固碳效果最好,"种草养畜"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措施。
胡培雷曾昭霞王克林宋希娟李莎莎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被引量:127
2007年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吴海勇宋希娟曾昭霞
关键词:自然恢复植被特征群落演替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叶降解和养分释放被引量:16
2012年
凋落叶降解及养分释放研究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进行比较,研究其凋落叶降解与降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释放规律以及降解速率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原生林凋落叶的降解速率略大于次生林。C、N、K元素在前180d释放速率较快,随后趋于稳定。次生林凋落叶总P含量在降解初始阶段呈净积累,随后净释放,而原生林的凋落叶在降解360d后仍呈现P素净积累。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降解速率与凋落叶初始总N、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呈负相关,与C∶N比呈正相关。综合比较发现,次生林圆叶乌桕(Sapiumrotundifolium Hemsl)凋落叶的降解速率与养分释放速率较快,是喀斯特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过程中潜在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曾昭霞王克林曾馥平宋同清刘孝利宋希娟
关键词:原生林次生林养分释放
桂西北喀斯特区人工草地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研究
2016年
研究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7 a生桂牧一号草地(7MC)、5 a生桂牧一号草地(5MC)、1 a生桂牧一号草地(1MC)与传统的玉米地(YM)在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及土壤轻组碳(LOC)的差异,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最高为5MC,4块样地年固碳量最高为YM(7.42 t/hm2);4块样地间每年迁出氮素量差异不显著,在磷素的迁出中,YM地最高11.48 kg/hm2,植物钾素的储量表现出7MC高于其他样地且差异显著;不同种植年限牧草地下生物量为5MC最高MC样地最低,二者差异显著;7MC样地有机碳含量最高,另外随着牧草种植年限增长,土壤有机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轻组碳也为7MC样地最高,牧草免耕的种植模式有益于土壤SOC,MBC,LOC的增加。
宋希娟王克林刘淑娟曾朝霞寻瑞
关键词: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岩溶地区“草—畜”农业生产模式初探——以古周村为例
2017年
以喀斯特地区的古周村为例,比较了当地"草—畜"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固碳能力、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养分情况,并介绍了古周村养殖业及沼气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桂牧一号人工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固定量均高于玉米,呈极显著差异;2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无显著影响;牧草地TP、TK含量显著低于玉米地,牧草对养分需求远高于玉米;古周村的沼气利用情况说明该地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初步向"草—畜—沼"循环农业模式转变,但利用方式和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宋希娟刘淑娟寻瑞王克林
关键词:牧草玉米地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被引量:16
2010年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kg·hm-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kg·hm-2,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N﹥K﹥P,且次生林的C、N、P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曾昭霞刘孝利王克林曾馥平宋同清宋希娟
关键词:原生林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被引量:44
2008年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吴海勇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黎星辉宋希娟欧阳资文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养分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年限下桂牧1号杂交象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3
2017年
耕地农作物种植与退耕地种草养畜是喀斯特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喀斯特地区农耕玉米地为对照,研究退耕还草1、5、7a(恢复初期、旺盛期、衰退期)3种年限下桂牧1号杂交象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N、P含量均为5a牧草<1a牧草<7a牧草,C含量则刚好相反;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C∶P、N∶P分别为26.50—33.91、631.70—2254.33、23.89—67.21,且均表现为7a牧草<1a牧草<5a牧草。2)土壤表层(0—10 cm)C、N、P含量均以玉米地最低,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低;土壤C∶N、C∶P、N∶P在玉米及退耕牧草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值分别为9.20,27.88,3.38。3)玉米及牧草地土壤MB_C、MB_N、MB_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地MB_C/SOC、MB_N/TN、MB_P/TP均高于牧草地,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高。4)MB_C、MB_P与土壤C、P含量分别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植物C、C∶N与土壤C、N含量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分析表明,退耕还草地中植物与土壤系统C-N-P化学计量比表现出不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且牧草地植物受P限制严重,尤以恢复旺盛期为甚。
胡培雷王克林曾昭霞张浩李莎莎宋希娟
关键词:玉米桂牧1号植物微生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