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尧水红

作品数:25 被引量:11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4篇土壤
  • 5篇大豆
  • 4篇微生物
  • 3篇稻田
  • 3篇水稻
  • 3篇团聚体
  • 3篇微生物群落
  • 3篇物量
  • 3篇秸秆
  • 3篇黑土
  • 3篇大豆品种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地力
  • 2篇地力水平
  • 2篇性状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
  • 2篇再生稻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北大荒农业股...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城市环境...
  • 1篇南县农业局
  • 1篇北京草业与环...

作者

  • 25篇尧水红
  • 8篇张斌
  • 4篇王庆海
  • 4篇王丽
  • 4篇周璇
  • 3篇肖波
  • 3篇张月玲
  • 2篇岳现录
  • 2篇李辉信
  • 2篇刘艳青
  • 2篇吴会军
  • 2篇韩亚
  • 2篇王倩倩
  • 1篇程训强
  • 1篇姜林
  • 1篇尤孟阳
  • 1篇乔洁
  • 1篇曹凑贵
  • 1篇夏天翔
  • 1篇李成芳

传媒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4篇土壤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农民合作...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施肥和微环境变化的响应
尧水红
关键词:长期施肥作物种植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物增加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赵其国彭新华张斌李江涛尧水红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库的提高有促于团聚体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该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揭示了团聚体形成机制,在应用上可以指导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等农业管理措施。胡枝子比马尾松、樟树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恢复。南方土壤由于植被恢复后土壤呈...
关键词: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库
四种禾本科牧草对官厅水库库滨荒地的培肥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在官厅水库库滨选择典型荒滩荒坡地,种植苇状羊茅、老芒麦、无芒雀麦和草地雀麦4种禾本科牧草,对比研究其生长特征及种植后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4种牧草表现较为近似,其在荒滩荒地上均可正常生长,且平均每年可提供10.99t/hm2的干饲料,同时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应。4种牧草种植2年后,平均可使表层土壤粘粒含量显著增加14%,粉粒含量显著减少21%,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112%,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5%,同时还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227%,全氮含量显著增加76%,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66%,41%和4%。综合认为,官厅水库库滨种植的4种禾本科牧草可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改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兼具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荒地土壤的持续培育和科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肖波武菊英王庆海尧水红
关键词:苇状羊茅老芒麦草地雀麦无芒雀麦
黄淮海耐压实大豆品种的初步筛选及根系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黄淮海地区加大机械化耕种收力度的同时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土壤压实,为给耐压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利用华北地区自1920年以来的25个大豆品种,从根系的调控机制出发,对机械压实条件下大豆的地上部生物性状以及根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供试品种中有10个(上蔡二糙平顶式、益都平顶黄、文丰7号、豫豆8号、鲁豆11、晋豆25、冀豆12、郑92116、菏豆13和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压实性能。这些耐压实品种地上部生物性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茎粗加大,主茎节数和地上部生物量不减。地下部根系表现为根系最大宽度、根面积、水平生长空间增加,或侧根数、根尖数增加。说明根系通过针对性的自我调控来适应压实环境,满足逆环境下对土壤水肥气的有效吸收,从而维持地下和地上部的生物量,保障作物的稳产。本研究能够为新时代机械化耕种收条件下大豆育种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刘晓王丽王天舒于淑婷吴会军李玉明尧水红
关键词:土壤压实大豆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特征
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2
2017年
综述了再生稻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与机制,提出了秸秆还田、茬口期利用、深耕改土和合理施用有机肥等多途径培肥措施,旨在为中国再生稻生产和高产稻田培肥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李成芳胡红青曹凑贵黄见良周勇朱建强秦鱼生杭晓宁尧水红张卫建
关键词:再生稻培肥
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被引量:9
2021年
基于2015年布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类型,设置旋耕+无还田(RT0)、旋耕+秸秆还田(RT1)、旋耕+牛粪还田(RT2)、深松+无还田(SS0)、深松+秸秆还田(SS1)和深松+牛粪还田(SS2)共6个处理,于2017年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在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深松对黑土区坡耕地农田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含水量、团聚体稳定性和贯入阻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黑土区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配施有机物料技术在维护表层0~10 cm土壤物理性状稳定的情况下,显著改善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深松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幅度为2.76%~4.01%,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幅度为3.96%~7.39%,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增加幅度为87.6%~125.2%,均大于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2)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降低土壤贯入阻力,所影响的耕层厚度(35~45 cm)大于深松无物料还田的处理(25 cm),且这一耕层增厚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长季。3)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增加幅度为21.3%~23.1%,显著高于深松配施牛粪还田和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研究结果认为,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改善表层0~10 cm以下土壤的物理保水和导水能力,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且耕层增厚和土壤结构改善的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育季,是比较理想的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技术,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和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丛聪王天舒岳龙凯周璇李玉明尧水红
关键词:黑土坡耕地深松土壤物理性质
大豆单产提升的关键是强种业、优技术和确政策被引量:1
2023年
大豆是必不可少的粮油兼用作物及畜牧业蛋白饲料原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物资。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然而,受栽培技术、育种方向及生产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大农作物中唯有大豆的单产增长极其缓慢。
尧水红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蛋白饲料原料育种方向
一种玉米秸秆行间还田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秸秆行间还田方法,其步骤包括:1)将玉米秸秆按条带状铺于农田表土层;2)将铺成条带状的玉米秸秆翻埋入土壤;3)对非秸秆还田条带土壤进行翻耕并在该条带区播种,可进行双行播种或者单行播种。进一步可对玉米秸秆...
岳现录张斌刘立意岳龙凯尧水红张月玲韩亚丛聪
文献传递
一种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的增产施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的增产施肥方法,麦茬大豆生育期内分别于播种后出苗前、二叶期、始花期和盛荚期前后进行滴灌,磷肥于大豆播种时种肥同播,水溶性钾肥于大豆播种后出苗前随滴灌水施入,水溶性氮肥于始花期至盛荚期随滴...
王天舒尧水红孟熠黎张斌吴会军高阳刘浩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剖面构型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23年
土壤结构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明双季稻改制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结构尤其是对土壤剖面构型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典型稻区耕地质量保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研究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双季稻改制长期定位试验,选取4种种植模式(双季稻、再生稻、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剖面构型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双季稻相比,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的耕作层厚度分别增加7.25%和4.15%,而再生稻模式耕作层显著变化36.27%(P<0.05),犁底层发生上移;(2)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均在耕作层和犁底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双季稻改水旱轮作后(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耕作层中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降低8.5%和26.5%(P<0.05),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再生稻模式因耕作次数减少,其耕作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双季稻改制后的两种水旱轮作模式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剖面构型,而再生稻模式虽然能提高耕作层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但因其一种两收的种植特点导致耕作层显著薄化,犁底层上移,因此,不提倡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再生稻。
李丹妮王天舒王丽黄山黄山尧水红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水旱轮作再生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