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明

作品数:53 被引量:58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土壤
  • 11篇岩溶
  • 10篇黑土
  • 10篇黑土区
  • 8篇石漠化
  • 6篇植被
  • 6篇小流域
  • 5篇典型黑土
  • 5篇典型黑土区
  • 5篇岩溶区
  • 5篇植被恢复
  • 4篇岩溶石漠化
  • 4篇生态
  • 4篇水土
  • 4篇土壤侵蚀
  • 4篇菌根
  • 3篇东北典型黑土...
  • 3篇东北黑土
  • 3篇坡耕地
  • 3篇青藏

机构

  • 3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6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国家林业局
  • 3篇西南大学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国家林业局中...
  • 2篇湖南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49篇崔明
  • 24篇周金星
  • 10篇范昊明
  • 9篇蔡强国
  • 6篇唐夫凯
  • 6篇刘玉国
  • 5篇郭红艳
  • 4篇刘玉国
  • 3篇卢琦
  • 3篇方健梅
  • 3篇李桂静
  • 3篇周薇
  • 3篇闫帅
  • 3篇王磊
  • 2篇黄建国
  • 2篇但新球
  • 2篇马国青
  • 2篇李忠武
  • 2篇王昭艳
  • 2篇顾红波

传媒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岩溶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生物质资源状况及利用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目前我国矿物质能源短缺,广西自治区的情况尤为突出,能源对外依存严重。以广西自治区生物质资源具有代表性的23个县为例,分析当地主要农林生物质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当地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生生物质资源超过4 500多万t,用于生物质发电可以替代1 900多万t标准煤,将有助于缓解广西自治区能源对外依存程度,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李晓明崔明顾红波
关键词:生物质资源能源
基于GIS和RS的兰州新区生态安全评价
2014年
以兰州新区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以2004年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并选用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兰州新区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安全分布不均匀,地区生态安全差异明显,生态安全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由新区核心区域向新区四周依次增加。建议对生态安全指数较低区域进行生态规划和建设,并对指数较高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成为兰州新区的天然保障。
吴小群闫帅崔明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GISRS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冠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动力来源。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由于受到林冠的再分配作用,雨滴特性(雨滴大小、雨滴终点速度和雨滴动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林下土壤侵蚀特征。为探讨南方红壤区典型树种马尾松林冠对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于2014年5—6月期间在福建长汀县观测了5场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采用滤纸色斑法对马尾松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并汇总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内外的降雨雨谱,研究结果表明:1)与林外雨滴相比,林内雨滴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林外雨滴数量为1 346个,林内雨滴数量为1 608个,比林外多19.5%;林外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6~5.7 mm,林内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4~6.1 mm。2)马尾松林下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对应的直径分别是1.5、3.6 mm,林外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单峰曲线,峰值对应的直径为1.8 mm,林内雨滴中数直径(3.2 mm)比林外(2.0 mm)高60.0%。3)雨滴直径(d)〈2.0 mm时,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相似,d≥2.0 mm后,林内雨滴的终点速度开始低于林外,且二者间的差异随雨滴直径的增加由0.6%逐渐增加到2.0%。4)人工马尾松林是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种可行途径,降雨经林冠层后,受林冠截留和林冠高度的影响,降雨动能减少了21.8%。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李桂静周金星崔明闫帅
关键词:南方红壤区降雨动能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 076~56. 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 <0. 01)或显著(P <0. 05)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0. 01)和显著(P <0. 05)正相关,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P <0. 01)或显著(P <0. 05)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
哈文秀周金星庞丹波关颖慧崔明
关键词:岩溶区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
东北漫岗黑土区防护林带分布对浅沟侵蚀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浅沟侵蚀非常严重,防护林带体系作为坡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对浅沟侵蚀过程产生影响。本文以漫岗黑土区黑龙江鹤山农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Quickbird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对小流域内防护林带的分布规律和浅沟侵蚀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防护林带布局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横坡耕作的坡面上,临界汇水区范围内林带的个数与临界坡长、临界汇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即增加林带个数、减小林带间距可以增大临界坡长和临界汇水面积,而研究区防护林带间距过大,大于该区浅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并且防护林带间断有利于浅沟的发育;同时,坡耕地垄向由于受到防护林带影响而与其走向一致,使垄沟笔直穿过低洼水线,形成局部顺坡垄,间接诱发浅沟侵蚀。因此,通过增加横坡耕作坡面上防护林带个数、缩小林带间距、加强林带的管护和更新,同时对不合理的防护林带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有效防治坡面浅沟侵蚀。
苏子龙崔明范昊明
关键词:防护林带浅沟侵蚀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唐夫凯崔明周金星闫帅丁访军吕相海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碳库管理指数
典型黑土区小流域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6年
黑土在人类的影响下,土壤结构恶化,土层不断变薄,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黑土区土壤侵蚀加剧,黑土赖以发育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而该区的作物秸秆却又出现大量剩余,并且这些秸秆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改良中应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考虑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崔明蔡强国范昊明
关键词:小流域土壤改良秸秆直接还田典型黑土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水沙关系季节动态特征及原因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利用依安站31年的日水沙观测资料,对流域水沙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沙关系的自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探讨。观测数据表明,7-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4.7%,对本区的产流起主导作用;径流平均含沙量在4月融雪期和6月底到7月中旬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径流的变化明显不同。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含沙量变化的贡献,本文通过将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关联,提出了一种从多因素联合影响中分离出单因素影响的思路,分析表明:冻融作用对裸地的径流含沙量影响剧烈,明显增加土壤侵蚀;在地表有无植被及耕作措施情况下,降雨侵蚀力的增加都将增加径流含沙量;植被的出现可以削弱降雨侵蚀力增大时的增沙效应,但7月降雨侵蚀力的增沙作用超过了作物覆盖的减沙作用。所提方法可方便地用于缺少对比观测实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水保效用评价。
李润奎朱阿兴宋现锋崔明
关键词:典型黑土区水沙关系季节性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郭红艳崔明周金星但新球丁访军吕相海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土壤碳库
小滦河流域土地沙化时空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2023年
【目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围场县)的小滦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探究小滦河流域土地沙化变化过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海拔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为流域土地沙化的防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和ArcGIS平台分析2000、2010、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通过构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Albedo)特征空间,建立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模型,对沙化土地进行程度划分,分析区域土地沙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20 a间小滦河流域土地沙化总体呈好转趋势,极重度、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近80%和56%,流域以轻度沙化、非沙化土地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65%。沙化土地改善速率在后期有所降低,集中分布在塞罕坝林场及小滦河下游。流域沙化景观趋向于集中,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降低。林地、草地的沙化状况改善作用明显,土地沙化程度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结论】2000年来小滦河流域土地沙化状况整体有所好转,而御道口镇及牧场等区域存在土地沙化恶化趋势。今后需加强对流域沙化的改善措施,开展精准治沙,进而实现小滦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李嘉豪刘玉国赵紫晴周怡宁徐子涵陈新均崔明
关键词:土地沙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