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良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固体循环流率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体循环流率的测量装置,涉及固体传输技术,该装置由阀门、高低料位开关、计时装置、物料计量段和平衡管等部件组成。通过高低料位开关探测物料位置,将信号传递到计时装置,显示物料堆积时间,避免人工计时误差,显...
- 肖云汉阳绍军崔超宇廖良良王圣典赵凯李喜全徐祥
- 文献传递
- 密相输运床气固两相流动实验及数值研究
- 针对我国发展煤基多联产以及IGCC对气化技术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了适应我国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煤种同时具有优良调负荷能力的粉煤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技术。本文针对输运床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
- 廖良良
- 关键词:粉煤加压
- 文献传递
- B类颗粒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的无约束出口实验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类颗粒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的无约束出口实验台,涉及流体动力技术,包括:空压机、电动阀、压力传感器、质量流量计、温度传感器、排渣阀、布风板、提升管、光纤测量仪、加料口、储料罐、下降管、绞龙给料机、伞式收尘装...
- 肖云汉王雪瑶王圣典姜凡徐祥吴学智樊保国廖良良王嘉昌
- 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测量方法与装置
- 本发明一种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的测量方法与装置,涉及流化床技术,该方法方便、快捷、准确的对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进行测量,显著减少了人为误差,提高了物料循环流率测量的准确性。该装置,采用翻板阀、计时器联动开关、计时器,...
- 肖云汉樊保国徐祥廖良良赵凯
- 文献传递
- 高密度CFB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曳力修正模型及冷态实验验证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考察了高气速,高固体通量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B类颗粒的流动情况.根据EMMS(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理论提出了改进的曳力修正表达式,同时与传统的曳力模型如Gidaspow,O'Brien-Syamlal,Koch-Hill-Ladd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修正曳力模型的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得到了较好的吻合。
- 王雪瑶吴学智姜凡徐祥廖良良樊保国肖云汉
- 关键词:提升管气固两相流
- 固体循环流率测量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循环流率的测量装置和方法,涉及固体传输技术,该装置由阀门、高低料位开关、计时装置、物料计量段和平衡管等部件组成。通过高低料位开关探测物料位置,将信号传递到计时装置,显示物料堆积时间,避免人工计时误差,...
- 肖云汉阳绍军崔超宇廖良良王圣典赵凯李喜全徐祥
- B类颗粒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的无约束出口实验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类颗粒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的无约束出口实验台,涉及流体动力技术,包括:空压机、电动阀、压力传感器、质量流量计、温度传感器、排渣阀、布风板、提升管、光纤测量仪、加料口、储料罐、下降管、绞龙给料机、伞式收尘装...
- 肖云汉王雪瑶王圣典姜凡徐祥吴学智樊保国廖良良王嘉昌
- 文献传递
- 高密度循环流化床不同截面结构提升管内流动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先后在高10 m,提升管截面分别为边长0.27 m方形和内径0.187 m圆形的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开展针对B类石英砂颗粒的实验,研究提升管结构及操作条件对床内流动特性的影响,并分析实现高密度循环流动的条件。圆床中固体循环流量Gs超过300 kg/(m2s),实现了高密度循环;方床中由于装置结构因素,影响了Gs的提高。与A类颗粒不同,对于实验采用的B类颗粒,固体循环流率超过饱和循环流率时,轴向固体颗粒浓度依然呈现指数型分布,未出现S型分布。实验操作条件下,圆床和方床中提升管总压降均与固气比成线性关系,但线性斜率差别明显。通过无量纲提升管高径比关联固气比和提升管总压降,正确反映了提升管结构对流动的影响,通过实验值的比较,采用高径比关联后,固气比与不同结构下提升管总压降的线性关系较一致。
- 王圣典王雪瑶赵凯廖良良阳绍军徐祥肖云汉
- 关键词:气固两相流固气比
- 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测量方法与装置
- 本发明一种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的测量方法与装置,涉及流化床技术,该方法方便、快捷、准确的对循环流化床物料循环流率进行测量,显著减少了人为误差,提高了物料循环流率测量的准确性。该装置,采用翻板阀、计时器联动开关、计时器,...
- 肖云汉樊保国徐祥廖良良赵凯
- 文献传递
- 方形截面循环流化床出口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在0.27m(长)×0.27m(宽)×10m(高)方形截面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针对三个不同的表观气速(Ug=6.0m/s,6.8m/s,7.6m/s),考察了半弯道光滑出口和T形突变出口两种不同结构对系统颗粒循环流率以及床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实验得到的系统颗粒循环流率Gs=60kg/m2s^170kg/m2s.结果表明:两种出口结构下,系统颗粒最大循环流率都随主床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半弯道光滑出口结构下得到的最大循环流率大,其对应的最大循环流率分别为136kg/m2s,162kg/m2s和170kg/m2s;床内颗粒浓度为底部浓顶部稀的分布,T形出口的约束效应使出口附近产生了一个颗粒增浓的区域.
- 廖良良樊保国徐祥肖云汉
-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循环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