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历君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代文
  • 2篇瞿秋白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范式
  • 1篇代人
  • 1篇电影
  • 1篇形式主义
  • 1篇学史
  • 1篇研究范式
  • 1篇意识形态批评
  • 1篇游记
  • 1篇游记写作
  • 1篇有机知识分子
  • 1篇早期小说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1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1篇张历君
  • 3篇李欧梵

传媒

  • 6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南方论丛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镜影乌托邦的短暂航程——论瞿秋白游记中的乌托邦想象被引量:6
2006年
张历君
关键词:游记写作乌托邦瞿秋白航程《饿乡纪程》
穿越“9·11”的幻象——读齐泽克的《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被引量:2
2009年
齐泽克(Slavoj■i■ek)曾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明他对9.11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效应的态度:"我认为也许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震撼性事件之后,我们应该鼓足勇气问一句,它真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吗?我会说,不是的!我认为,需要把重点放在这件破坏性事件是如何被意识形态所利用了。"齐泽克的态度相当明确,9.11事件是被意识形态所利用的社会政治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是次事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质疑意识形态为我们设定的问题坐标。究竟齐泽克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他所主张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可以如何帮助我们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具体把握这一事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涵?本文尝试透过整理和解读《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论9.11及相关日子的五篇文章》(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Five Essays on September 11 and Related Dates)一书的主要分析脉络,具体展示齐泽克式的意识形态批评的高度穿透力。
张历君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评
世纪经验、生命体验与思想机缘——李欧梵和20世纪的现代文学被引量:1
2019年
时间:2018年10月7日下午3时半地点:香港九龙塘李宅访谈:张历君整理:吴君沛校订:郭诗咏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与20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是次口述乃应大会之邀请而录制。李:李欧梵张:张历君张:您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里面,一开始就谈到'文坛'这个概念。
李欧梵张历君
关键词:曹聚仁生命体验现代文学翻译理论
布莱希特抑或什克洛夫斯基?——论西西《肥土镇灰阑记》中的双重视角
2012年
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邀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陈颙导演,来港演出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同年同月,西西写成了她的《肥土镇灰阑记》。虽然根据现已出版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证明这次演出与西西的《肥土镇灰阑记》有任何关系,但有趣的是,在《肥土镇灰阑记》中,布莱希特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为要深入梳理《肥土镇灰阑记》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借助帕维在《关于舞台的翻译问题》中阐述的剧场翻译理论,对《肥土镇灰阑记》作细致的释读。
张历君
关键词:布莱希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
现代君主与有机知识分子——论瞿秋白、葛兰西与“领袖权”理论的形成被引量:12
2010年
文化研究的教科书一般都会把“领袖权”(“领袖权”是瞿秋白对Hegemony一词的译法)概念挂在葛兰西的名下,彷佛这个重要的理论术语是这位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个人发明。类似的简化叙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领袖权”其实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多次的政治辩论中共同采用和铸造的理论术语。本文尝试重新考察瞿秋白(1899-1935)和葛兰西(1891—1937)二人对“领袖权”一词的诠释和用法,并进而勾勒出“领袖权”的理论形构与20世纪初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之间具体的历史联系。本文最终希望透过对瞿秋白和葛兰西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回应以下几个问题:在布尔什维主义和共产国际的理论论述和政治实践中,20世纪初的左翼政治理论是按照怎样的轨迹建构成形的?现代知识分子面对左翼革命政治实践对他们的种种要求,他们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具体政治处境?在这种具体的政治境况中,他们究竟如何重新部署和调动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藉此回应当下政治处境向他们提出的历史任务和政治责任?
张历君
关键词:瞿秋白有机知识分子
李欧梵先生访谈录
2020年
2018年12月8-9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致敬李欧梵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先生请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对他作了一次访谈,并做成视频,在会上播放。本文依据访谈整理。
李欧梵张历君韩小慧(整理)陈建华(君校)张历(君校)
关键词:古籍整理研究中华文明研究范式
唯情论与新孔教:论朱谦之五四时期的孔教革命论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从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和瓦尔堡(Aby Warburg)有关"好邻居原则"(the law of the good neighbor)的讨论入手,尝试重新肯定朱谦之五四时期将孔家和周易哲学、佛家唯识宗、老庄思想、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思想、泛神论(Pantheism)、浪漫主义文学观、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和自由恋爱论等多种不同的论述集结起来的"思想比附"方法。我们认为,朱谦之五四时期这种独特的知识杂交状态(intellectual hybridity),其实是民初知识界所独有的崭新的知识链接。而本文则会集中讨论朱谦之五四时期的唯情论和新孔教思想。本文主要分析朱谦之和杨没累的情书集《荷心》(1924年),并兼论朱谦之这一时期重释"周易哲学"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我们将朱氏和杨氏的情书写作视为一种哲学和文学书写,并尝试初步分析和探讨,朱氏如何借助西方的柏格森哲学、自由恋爱论述和浪漫主义文学观所提供的新视野,重新诠释《周易》,并提出他的"孔教大革命"。
张历君
鲁迅“内面”之发现——华语世界与“世间”的中国文学
2023年
一、“世间”的中国文学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的出版,肯定会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带来转化的动力,并为学科进一步的范式转移打开理论和实践的可能空间。
张历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转移世间
“两代人”的知识和感情系谱——李欧梵谈《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2023年
一、“南渡”或“北归”:知识分子的抉择,张历君(以下简称“张”):老师似乎对令尊令堂这一代人的历史角色一直很关注。您的第一本书《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2也注明献给您父母和他们那一代人。此中或含有深意?您似乎视他们为五四浪漫精神的“接班人”?
李欧梵张历君
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精神接班人
从诗语革命到电影诗学:论俄国未来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视觉性被引量:6
2018年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里,俄国形式主义通常都被视为以科学方法处理文学内在问题的倡导者。他们为文学研究树立了新纪律,主张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本身为目标,必须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与主流学界所呈现的上述形象恰恰相反,本研究发现,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文学性"的理解和定义,其实与20世纪初新兴的电影影像逻辑和立体未来主义的视觉实验,有着紧密的历史因缘。因此,本文尝试透过大量的史料勾沉和文本分析,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观点重新置放在立体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等苏俄左翼前卫艺术运动的语境中,进行再解读;希望藉此点明,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所推动的范式转移运动,与苏俄左翼前卫艺术工作者在电影和绘画等视觉艺术领域所进行的实验创作之间的历史车翏车葛。最终,本文希望初步阐明,包含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独特的视觉经验或视觉性;并在结语部分进一步指出,隐含在苏俄左翼前卫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文化政治意涵。
张历君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