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Slavoj■i■ek)曾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明他对9.11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效应的态度:"我认为也许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震撼性事件之后,我们应该鼓足勇气问一句,它真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吗?我会说,不是的!我认为,需要把重点放在这件破坏性事件是如何被意识形态所利用了。"齐泽克的态度相当明确,9.11事件是被意识形态所利用的社会政治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是次事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质疑意识形态为我们设定的问题坐标。究竟齐泽克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他所主张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可以如何帮助我们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具体把握这一事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涵?本文尝试透过整理和解读《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论9.11及相关日子的五篇文章》(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Five Essays on September 11 and Related Dates)一书的主要分析脉络,具体展示齐泽克式的意识形态批评的高度穿透力。
时间:2018年10月7日下午3时半地点:香港九龙塘李宅访谈:张历君整理:吴君沛校订:郭诗咏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与20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是次口述乃应大会之邀请而录制。李:李欧梵张:张历君张:您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里面,一开始就谈到'文坛'这个概念。
本文从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和瓦尔堡(Aby Warburg)有关"好邻居原则"(the law of the good neighbor)的讨论入手,尝试重新肯定朱谦之五四时期将孔家和周易哲学、佛家唯识宗、老庄思想、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思想、泛神论(Pantheism)、浪漫主义文学观、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和自由恋爱论等多种不同的论述集结起来的"思想比附"方法。我们认为,朱谦之五四时期这种独特的知识杂交状态(intellectual hybridity),其实是民初知识界所独有的崭新的知识链接。而本文则会集中讨论朱谦之五四时期的唯情论和新孔教思想。本文主要分析朱谦之和杨没累的情书集《荷心》(1924年),并兼论朱谦之这一时期重释"周易哲学"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我们将朱氏和杨氏的情书写作视为一种哲学和文学书写,并尝试初步分析和探讨,朱氏如何借助西方的柏格森哲学、自由恋爱论述和浪漫主义文学观所提供的新视野,重新诠释《周易》,并提出他的"孔教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