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媛媛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B超
  • 2篇CT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比值
  • 1篇动力学观察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病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成像
  • 1篇心肌桥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眼眶

机构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结核病...

作者

  • 8篇张媛媛
  • 2篇张永林
  • 2篇卢颖
  • 1篇暴树生
  • 1篇侯小红
  • 1篇齐凤鸣
  • 1篇赵敏

传媒

  • 2篇山西临床医药
  • 2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
1998年
报告25例眼眶神经鞘瘤。方法:对其B超及CT图像进行回顾。结果单发神经鞘瘤的B超表现多为圆形、椭园形,后界清楚,可压缩性差,内回声均匀偏低。CT扫描特征是:多位于眼眶肌锥内,高密度影,可以被中度强化,有“小尾巴”征和哑铃形改变。较大的肿瘤压迫,使骨质吸收,但周围有界限,非浸润性生长。结论:B超联合CT检查,发现上述特征。
卢颖付梅琴赵敏侯小红暴树生齐凤鸣张媛媛
关键词:神经鞘瘤B超CT眼眶肿瘤
眶内异物的现代诊断(附18例报告)
1997年
对18例眶内异物的影像检查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传统的X线能初步筛选金属异物,且价格低廉;B超对眶浅部异物的定性定位有优势;CT扫描对各类异物的定性定位准确率高(94%)。比较几种诊断方法的价值,B超、CT等现代影像技术的综合使用,明显提高眶内异物的检出率。
卢颖张媛媛
关键词:眶内异物B超CT
高颅压状态下的脑循环动力学观察
该研究宗旨在揭示高颅压状态下的脑循环动力学变化特点,使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用于高颅压的判断、监护及指导治疗.结论:颅内压增高患者CVDI随颅内压改变有明显变化,用其可指导临床诊断、监护及治疗.
张媛媛
关键词:脑循环动力学颅高压
文献传递
癌症晚期住院病人照顾者的危机干预
本文以肿瘤医院住院部为例,通过对住院部病人照顾者研究介入,了解癌症病人照顾者群体的现状及潜在危机,丰富相关文献;同时对住院期间产生危机的病人照顾者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其减轻危机压力,恢复身心平衡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其次,本...
张媛媛
关键词:癌症病人医学康复
MDCT心肌灌注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的评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在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评估中,CT心肌灌注成像(MPI)的使用价值及相关参数的探讨。方法对30例有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根据其冠心病病史分为两组(5至10年和10年以上)进行MPI检查,观察MPI成像特点,并对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造影剂到达延迟(IRF T0)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以上组的MBV、TTP低于5-10年组[(5.01±1.02) ml (1 00g·min)vs (7.77±0.77) ml (1 00g·min)、(4.56±2.49) s vs (7.11±2.21)s],MTT、IRF T0高于5-10年组[(20.33±3.88) s vs (16.18±3.41) s、(3.35±1.92) s vs (1.74±2.0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心肌灌注成像可以对冠心病患者改变后的心肌微循环情况进行测量,为之后的临床路径选择提供定量依据。
孔悦张永林杨江华张媛媛
关键词:MDCT冠心病心肌灌注成像微循环
太原地区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太原地区行胃镜检查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研究此病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1月份就诊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太原地区患者,调查内镜下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患者和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情况,问卷内...
张媛媛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检查流行病学
文献传递
256层螺旋CT联合NLR及D-二聚体检测诊断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检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同期选取35例行冠脉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TA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根据RI指数是否大于1将观察组分为RI>1及RI<1两组。结果(1)与SAP相比,ACS组的易损斑块显著增高;钙化斑块显著降低(P<0.05);(2)NLR及D-二聚体水平均为ACS组>SAP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NLR及D-二聚体水平均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RI>1组的NLR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RI<1组(P<0.05)。结论(1)256层螺旋CT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冠脉斑块的性质。(2)NLR比值及D-二聚体浓度对冠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媛媛张永林孔悦杨江华侯清濒唐松梅
关键词:256层螺旋CTD-二聚体冠状动脉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心肌桥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ratio, MHR)与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
张媛媛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