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隐源性卒中患者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xAF)在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检出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40例,完善心脏、血管超声,血常规、凝血常规、血脂、血糖、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头颈CT血管成像(CTA)等检查,并根据既往病史、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入院7d内完成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或72hHolter。将患者分为CS组、PxAF相关性卒中组、持续性AF(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rmAF)相关性卒中组,进而分析PxAF相关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CS患者伴发PxAF的危险因素。结果:340例患者中,CS 251例、PxAF相关性卒中45例、PermAF相关性卒中44例。PxAF相关卒中与PermAF相关卒中组患者出院3~6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OR=1.142,95%CI 0.017~1.06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OR=1.351,95%CI 1.035~1.763)、AF鉴别评分(STAF)高(OR=3.945,95%CI 1.650~9.431)、伴频发房性早搏(OR=8.034,95%CI1.014~63.646)、左房直径增大(OR=1.452,95%CI 1.109~1.901)、梗死灶数目多(OR=2.317,95%CI 1.289~4.163)、梗死累及左右侧(OR=10.362,95%CI 1.389~77.301)是CS患者检出Px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年龄大、入院NIHSS评分高、STAF评分高、伴频发房性早搏、左房直径增大、梗死灶数目多、梗死累及左右侧的CS患者,应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及时发现PxAF。
- 戴晓蓉王浩代玲张瑞刘建平王锐魏青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 以单侧耳聋为前驱表现的后循环脑梗死2例被引量:4
- 2013年
- 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前驱表现的后循环脑梗死少见,一旦误诊,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国内仅有刘丽君等[1]报告过双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部分闭塞一例,我科自2012年3月收治2例,初诊均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 戴晓蓉张瑞胡嘉云
-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单侧耳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基底动脉首发症状
- 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伴有卵圆孔未闭(PFO)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年龄15~55岁,平均39.75岁,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5例,言语障碍2例,行走不稳、双下肢无力、癫痫发作、偏身针刺觉减退各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患者均有PFO。头颅MRI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皮质、脑室体旁、内囊后肢、基底节、小脑半球T1低信号,T2高信号;单侧受累4例,双侧受累4例;6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一病灶;累及前循环系统4例,后循环系统1例,前后循环均累及3例。8例患者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相对偏小。头颅MRI多发病灶多见,可累及双侧,前后循环系统均可受累。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预后较好。
- 戴晓蓉刘军梅张瑞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脑梗死隐源性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3年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现报告1例无明显诱因的老年ADEM患者如下。
- 胡嘉云王继华顾翠龚亮冯磊王美红张瑞
- 关键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青少年
- 原发性脑出血与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住院的407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CMBs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研究。结果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的发生率为64.7%,随着患者年龄增大CMBs数量增多,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比率升高;CMBs数目多及皮质-皮质下CMBs是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组的CMBs数量、发生率及皮质-皮质下CMBs发生率比非抗血小板组高。结论原发性脑出血与CMBs密切相关,对原发性脑出血的二级预防有指导意义。
- 戴晓蓉魏青张瑞刘军梅马秀芝孙鹏刘建平
- 关键词:脑微出血脑出血
-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被引量:3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30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 146例,于发病后30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脑卒中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1DVT组:脑卒中后30 d内发生DVT;2无DVT组:无DVT发生。统计分析DVT的发生率,比较DVT组与无DVT组的多项相关因素,筛选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146例患者中检出DVT患者69例(6.02%)为DVT组,其中有DVT症状者为45/69例(65.22%),无症状者为24/69例(34.7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 RS评分高(OR=2.419,95%CI:1.194-4.900)、Wells评分高(OR=43.943,95%CI:14.714-131.235)、纤维蛋白原升高(OR=2.428,95%CI:1.506-3.916)、下肢彩超检查当日D-二聚体升高(OR=2.637,95%CI:1.954-3.560)、卧床(OR=4.57,95%CI:2.09-8.88)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 077例无DVT发生(无DVT组)。结论脑卒中后合并DVT患者有34.78%可无症状,m RS评分高、Wells评分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和卧床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危险因素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重要。
- 戴晓蓉魏青王浩代玲刘建平孟丽红柏江艳王美红张瑞刘军梅段晓宁胡嘉云
- 关键词:脑卒中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