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勇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大型底栖动物
  • 10篇底栖动物
  • 10篇群落
  • 9篇群落结构
  • 5篇南黄海
  • 5篇环境因子
  • 5篇长江口
  • 4篇大型底栖生物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夏季
  • 3篇多样性
  • 3篇软体动物
  • 3篇群落特征
  • 3篇无脊椎动物
  • 3篇脊椎动物
  • 2篇优势种
  • 2篇摄食
  • 2篇秋季
  • 2篇类群
  • 2篇功能摄食类群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9篇徐勇
  • 14篇李新正
  • 11篇王洪法
  • 9篇张宝琳
  • 4篇帅莲梅
  • 3篇线薇微
  • 3篇隋吉星
  • 3篇李文龙
  • 2篇王金宝
  • 2篇徐勇
  • 2篇安建梅
  • 1篇甘志彬
  • 1篇董栋
  • 1篇龚琳
  • 1篇杨梅
  • 1篇彭松耀
  • 1篇孙悦
  • 1篇马林

传媒

  • 5篇海洋与湖沼
  • 3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科学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One-way 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USTER和nMDS排序发现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5个群落。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月份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的贡献种不同,黄海冷水团群落贡献种为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其他群落的贡献种以多毛类动物居多。【结论】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主要以黄海冷水团群落、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为主。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取代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黄海冷水团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多毛类动物取代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成为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
徐勇隋吉星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南黄海
海洋“热翻天”生物该何去何从
2021年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变化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现状。鱼类因为海水温度的升高选择搬家,而没有“长脚”的珊瑚礁只能“原地待命”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浮游生物也在面对新的生存挑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热翻天”的海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徐勇李新正
关键词:海水温度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浮游生物全球气候变化
长江口邻近海域丰水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研究长江口丰水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我们根据2012年6、8和10月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聚类分析(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 Curves)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8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82种,甲壳动物46种,软体动物31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类群11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月份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均不显著。均匀度指数月份间差异不显著,而空间上远海显著高于近海。6、8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3–4个群聚,不同站位相似性水平较低。ABC曲线表明远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扰动的程度小于近海。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变化剧烈,空间分布不均匀。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优势种长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21年
近海生态系统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着巨大变化。海底生活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替能很好地反映近海生态系统的演变,它们在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科学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勇李新正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被引量:12
2017年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彭松耀李新正徐勇王洪法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基于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航次的调查数据,我们研究了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26个调查站点被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海域.调查共得到218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是优势类群....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中无脊椎动物调查数据,探讨无脊椎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结合同步监测的该水域环境数据,分析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秋季航次共捕获无脊椎动物8目15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14种,软体动物11种。无脊椎动物群落优势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不同年份优势种类存在变异。无脊椎动物群落资源密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最低,2011年相对最高。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年间差异显著(P<0.05)。双向指示种(TWINSPAN)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群落包括2个群组,具有明显的年际演替特征。冗余分析(RDA)群落排序结果显示,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是驱动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年际变异体现在优势种类和多样性的演替上,水域温度驱动群落的时间变异,盐度驱动群落的空间变异。
徐勇线薇微李文龙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长江口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2015年 11月(秋季)、2016年 2月(冬季)、2016年 6月(春季)、2016年 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 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 7个门,共 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 25种,软体动物门 25种,节肢动物门 22种,棘皮动物门 6种,其他类群共 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 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 118.97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 39.58%和 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 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 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2.30、1.99和 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王金宝李新正李新正徐勇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特征潮间带
黄海夏季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跟据2013年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物种丰富度指数(D)、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等方法;阐述黄海夏季甲壳动物的分布现状...
张鹏弛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徐勇隋吉星甘志彬董栋
关键词: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研究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我们根据2015年5月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的调查资料,使用聚类分析(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典型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记录底层鱼类58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21种),鲽形目次之。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优势种。底层鱼类可以划分为3个群组—近海组、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不同群组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的物种多为东海外海种类,这可能是近岸黑潮底层分支影响的结果。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从近海到与远海呈逐渐增加的趋势。CCA分析表明深度是显著影响底层鱼类的环境因子。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丝鳍(Repomucenus virgis)、多棘腔吻鳕(Co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等东海外海种类与深度呈正相关,而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
徐勇马林马林孙悦李新正
关键词:底层鱼类群落结构长江口环境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