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海
-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民族文化创新传播与产业化研究
- 2014年
- 结合自己多年来对草原文化的传播与产业化的搭建这一工作实际,觉得在对待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化的问题上,着重注意的应该有这样几点:一是要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首先要真的有"文化",对地缘文化从了解到理解,到融会贯通,尤其是"民族"与"文化"与"创新"与"传播"的关系,要有很好地把握,才能有的放矢,有很好的收益;二是要注重多种传播手段的立体交叉,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多种文化元素的甄别筛选,不可平铺直叙,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地任意打造,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弱我强,才有创新传播的基础,传播出去才可能有好的接收;更主要的是要强调一个字,就是"真"。付出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装腔作势),修炼的是真知灼见,传播的是真山真水、真人真事,自然会有"真"的回报。
- 徐文海
- 关键词:民族文化
- 论草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2018年
- 草原文学的基调主要表现在通达的文学精神、刚进的文学格调、开放的文学理念和直白的文学表达。就中国文化整体运动而言,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关系影响是非常强劲的。中原文化当然对草原文化有重大影响,而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草原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中国文学以丰厚的营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徐文海
- 关键词:草原文学中国文学文化交融
- 论科尔沁作家群崛起的原因被引量:1
- 2008年
- 科尔沁作家群在当代崛起,有赖于科尔沁丰厚的文化资源。具体说来,历史长河的投影、地缘优势的显现、宗教文化对艺术的催生、庄妃故里的灵光等,是科尔沁作家群崛起于当代的有利条件。
- 战瑞清徐文海
- 关键词:作家群文化
- 从《南下的坎坷》看顾颉刚和鲁迅的矛盾冲突被引量:3
- 2003年
- 如果要选一位鲁迅最恨的人,这个人就应该是顾颉刚。两位学者为什么冲突,主要责任在谁?顾颉刚的女儿顾潮的《南下的坎坷》想把自己的父亲洗刷得干干净净而把鲁迅泼个满身污水,但对其文逐段"考据",发现多有难以周全之处,恰恰破坏了父亲的形象。
- 徐文海
- 以鲁迅为文学向导的科尔沁作家之一:满族作家江浩个案分析
- 2006年
- 鲁迅精神之火,照亮了科尔沁满族作家江浩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在身上带有“尼采气”、坚持民间立场和边民立场、“原生态”与“现代性”结合等诸方面,江浩都受到了鲁迅的强烈影响。与其说是他被动地接受了鲁迅的影响,毋宁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 徐文海
- 关键词:自我
- “暂时做稳了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可得”——鲁迅与“家”
- 2006年
-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 徐文海
- 关键词:逃离
- 赵树理与底层文学
- 2009年
- 他就是个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人的穿着打扮,农村人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能概括赵树理的丈品和人品。写农民看得懂的通俗作品,这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他喜欢民间艺术,了解北方的风俗民情,这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 徐文海
- 关键词:底层文学农村
- 面对“多重选择的世界”
- 2003年
-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面临着多重选择。《多重选择的世界》揭示了"多重选择"的现象,揭示了"多重选择"的内涵,教人们如何进行选择。
- 徐文海张久丽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
- 鲁迅与“孝”被引量:3
- 2005年
-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对传统文化的“孝”认识最深刻、批判最激烈的作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有时不得不遵从封建礼教,因为他又不敢背负不孝之罪,是在十分守“孝道”的同时剧烈牺牲自己的,是什么促成了如此的矛盾?又是什么使鲁迅面对朱安有“罪人”之感。因为他仅仅是历史过渡“桥梁中的一木一石”,他所承载的历史变革重任还要继续“探索”。
- 包红英徐文海
- “放出眼光”与“将彼俘来”——用鲁迅的眼光看中国当下的文化与文学
- 2006年
- 面对当下东西文化与文学的碰撞与交融,鲁迅的“放出眼光”与“将彼俘来”的观点,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示。“放开眼光”就是要反对“闭关”,就会清醒地看到东西文化的区别;“将彼俘来”就是取其精华。
- 徐文海
-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鲁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