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行

作品数:138 被引量:589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2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0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机械工程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2篇海底
  • 15篇地磁
  • 15篇深海
  • 14篇热流
  • 11篇水合物
  • 10篇地热流
  • 10篇地温梯度
  • 10篇天然气水合物
  • 10篇气水
  • 10篇气水合物
  • 9篇日变
  • 9篇盆地
  • 9篇传感
  • 8篇海底热流
  • 8篇感器
  • 8篇传感器
  • 7篇油气
  • 7篇南海北部
  • 6篇地磁观测
  • 6篇温度测量

机构

  • 117篇广州海洋地质...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国土资源部
  • 9篇广东省地震局
  • 6篇广东工业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南方科技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浙江水利水电...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138篇徐行
  • 44篇罗贤虎
  • 28篇彭登
  • 19篇姚永坚
  • 18篇廖开训
  • 15篇张志刚
  • 14篇陈爱华
  • 14篇于彦江
  • 10篇陈奇
  • 9篇施小斌
  • 8篇陆敬安
  • 7篇杨小秋
  • 7篇王功祥
  • 6篇关永贤
  • 6篇王劲松
  • 5篇盛堰
  • 5篇孙珍
  • 5篇万芃
  • 5篇刘方兰
  • 5篇陈宗恒

传媒

  • 9篇海洋测绘
  • 8篇海洋地质与第...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华南地震
  • 7篇南海地质研究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海洋技术
  • 3篇海洋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仪表技术与传...
  • 2篇电子设计工程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冶金信息导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师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质论评
  • 1篇计量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1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11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10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部海域的地热流特征以及构造关系
本文研究区位于东经114°以西的南海海域,是在总结前期热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西沙、琼东南、中建南盆地以及西南海盆进行区域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获取的一百多个海底热流数据开展的研究工作.
徐行姚永坚罗贤虎彭登陈爱华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被引量:87
2005年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王嘹亮徐行
关键词:扬子地台华北地台盆地南黄海
南海南部浅表层柱状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对甲烷渗漏活动的指示被引量:1
2021年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能快速响应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记录甲烷渗漏活动特征。对采自南海南部北康盆地的3个重力沉积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样品(BH-H75、BH-H13Y和BH-H61)进行了甲烷浓度、溶解无机碳(DIC)和碳同位素(δ13CDIC)、阴离子(SO42-、 Cl-)以及主微量元素(Ca^(2+)、 Mg^(2+)、 Sr^(2+)、 Ba^(2+))等地球化学分析。(△DIC+△Ca^(2+)+△Mg^(2+))/△SO42-比率图解与δ13CDIC深度剖面特征揭示了有机质硫酸盐还原反应(OSR)和硫酸盐驱动-甲烷厌氧氧化反应(SD-AOM)在不同沉积柱中所占比例的不同,其中BH-H13Y沉积柱中OSR和SD-AOM共同存在;BHH75沉积柱中OSR占主导;在BH-H61沉积柱中SD-AOM占主导,且其底部可能存在微生物产甲烷作用。硫酸盐浓度线性拟合关系指示BH-H13Y的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MTZ)的深度约为700 cmbsf。结合SO42-浓度、DIC浓度最大值和δ13CDIC最小值推测BH-H61的SMTZ深度约为480 cmbsf。BH-H61和BH-H13Y沉积柱中,较浅的SMTZ深度、上升的DIC浓度以及强烈负偏的δ13CDIC值指示研究区存在甲烷渗漏活动。此外,在BH-H61和BH-H13Y站位,硫酸盐浓度随深度降低的变化梯度在沉积柱下部较上部陡,指示向上迁移的甲烷通量在时间上逐渐增强。孔隙水中Ca^(2+)、Mg^(2+)、Sr^(2+)浓度以及Mg/Ca、Sr/Ca比值变化特征指示研究区沉积物中可能有自生高镁方解石矿物生成;而BH-H61站位SMTZ界面以下,孔隙水中Ba^(2+)浓度升高,指示了硫酸钡的溶解作用。
马晓理刘丽华徐行金光荣魏雪芹翟梦月
关键词:孔隙水甲烷渗漏北康盆地
海底静力触探贯入速度的前馈补偿控制被引量:1
2010年
针对海底静力触探(CPT)贯入速度控制目标为2cm/s±10%的技术要求,建立了贯入速度的仿真控制模型,并以地层阻力的抽象仿真模型为干扰激励源对海底CPT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仿真中传统PID控制策略无法消除大幅值斜坡干扰所导致的静态误差的分析结果,利用CPT测试的本质即是采集地层阻力这一特点,提出了将CPT所采集的锥尖阻力和侧壁摩擦力的合力作为前馈控制的输入量的前馈补偿控制方案,仿真分析与现场试验均证明此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保证了2008年9月在南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海底数据采集的顺利有效进行。
陈奇徐行吴衡于彦江万芃
关键词:仿真模型前馈补偿
一种大型浮标监测装置
一种大型浮标监测装置,包括浮标主体和锚定机构,浮标主体包括环形舱和中心浮台;环形舱中部设有中心容置部,环形舱的内环的环形侧壁外设有内环形磁壁,内环形磁壁与环形侧壁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环形舱内设有设备舱,设备舱内设置有电源...
彭登徐行罗贤虎方允鑫王先庆
文献传递
国内外海底静力触探的技术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1
2009年
针对以海底土体为基础的海洋工程设施的日益增多,本文阐述了开展静力触探(CPT)技术进行海底土体测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海底CPT的三种实施工艺(PlatformCPT,Seabed CPT和Downhole CP)的各自技术特点,从功能与设备的角度论述了海底CP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海底CPT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对我国今后的海底CPT技术从近岸走向深海等相关科研活动提供参考资料。
陈奇徐行石要红潘毅
关键词:海底静力触探
南黄海构造样式的特征与含油气性被引量:14
2004年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地震资料揭示 ,南黄海不同构造层内发育各具特色及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 ,主要表现有压缩、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分别有基底卷入型的压性断块和冲断构造、挤压背斜构造、潜山构造、穹隆构造、张性断块构造以及断层扩展反转褶皱构造、盖层滑脱型褶皱反转构造、单条冲断系负反转构造等。本文着重从剖面形态和平面展布分析各构造样式的特征 ,追溯它们在时、空上的相互联系和叠置关系 ,阐述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对构造样式的作用 ,认为这些构造样式是地壳挤压、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结果 。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王嘹亮曾祥辉徐行
关键词:构造样式南黄海断块冲断构造走滑
广东阳江深井中的变化地磁场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深井地磁观测是现今地磁学研究中地磁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对广东阳江市双捷、罗阳二个钻孔的井中地磁观测和岩石磁性测量,结合广东省地震局肇庆地磁基准台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环境中的同步地磁观测数据,得到了几点结果:①罗阳台钻井石灰岩的平均剩余磁化强度为5.53E-04(A.M-1),平均质量磁化率为7.10E-08(m^3/kg);双捷台花岗闪长岩的平均剩余磁化强度为1.00E-01(A.M-1),平均质量磁化率为1.39E-06(m^3/kg);②在磁平静时段中深井中的变化地磁场特征和基准地磁台的相近,但在磁扰时段中两者之间相差较大;深井中的变化地磁场受其围岩的岩石磁性影响很大,弱磁性围岩中的响应小,而强磁性围岩中的响应大。③深井中的变化磁场受围岩介质屏蔽和衰减效应影响,也受介质的感应电磁场影响;但后者要比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陈幸莲陆镜辉徐行王雄健
关键词:深井地磁观测岩石磁学
南海北部陆海台站地磁观测与磁场模型计算的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是探索日—地能量耦合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科学途径。分析海陆地磁观测数据差异及其规律,可更加深刻地认识海洋中地磁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地磁场综合模型CM4与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的计算结果与位于海南琼中地震台和南海深海海底的两个纬度相近、环境不同的陆域和海底地磁台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三种不同类型数据在不同磁情环境下的形态、幅值和相位的相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受Dst指数影响,磁静日模型曲线与台站曲线的拟合程度比磁扰日好;海水介质中的感应磁场主导了海陆台站之间的幅值差,两者的经度不同导致了相位差;②地磁场模型计算值和海陆台站观测值的幅值差与地磁活动强弱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③K指数小于3时,地磁场模型计算值可应用于海洋磁测的日变改正中;K指数小于4时,需谨慎使用;K指数大于4时,不建议使用。
邢琮琮徐行陆镜辉陈幸莲
关键词:南海北部变化磁场
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被引量:12
2017年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北康盆地热流异常区的成因机制,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北康盆地热流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北康盆地热流变化范围为43.0~115.0mW/m^2,平均为76.8±21.7 mW/m^2;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49.0~133.1℃/km,平均地温梯度为82.2±22.4℃/km。热流整体偏高,具有西高东低,南部高、东南部热流最低的热流特征,且在盆地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热流异常。分析认为:(1)热流异常区中B区是由于海底高导层埋深影响,A区和C区是由海底流体渗漏区的地下水循环导致热流异常,推测A区为补给区,C区为排泄区;(2)北康盆地热流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西北部及南部受廷贾断裂控制,而东南部为古俯冲带及古洋陆过渡带,西高东低的热流分布特征还与盆地经历的3次快速沉降作用有关,但北康盆地拉张的构造背景引起整体热流值偏高。这对北康盆地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陈爱华徐行罗贤虎廖开训彭登
关键词:北康盆地海底热流地温梯度拉张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