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永谊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文化
  • 3篇英文
  • 2篇许地山
  • 2篇世界主义
  • 2篇他者
  • 2篇他者形象
  • 2篇太平广记
  • 2篇唐诗
  • 2篇文化交流
  • 2篇文化认同
  • 2篇汉学
  • 1篇代文
  • 1篇东方文学
  • 1篇心灵
  • 1篇行者
  • 1篇修辞
  • 1篇叙事
  • 1篇雪国
  • 1篇野蛮

机构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上海大学
  • 4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国家图书馆

作者

  • 15篇易永谊
  • 1篇葛桂录
  • 1篇许海燕

传媒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求索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源宁与徐志摩交游考
2016年
温源宁是民国时期中英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以英文撰写现代中国名人剪影,而且长期主编英文杂志《天下月刊》(1935—1941)。迄今为止,学界对他的身世并没有准确的描述,更遑论他早期在剑桥的求学等情况。尤其温源宁与徐志摩的剑桥同窗之谊,以及他们在北京的交往,都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值得挖掘的史料。
易永谊
关键词:交游中国文学研究文学交流史英文身世
天竺僧 《太平广记》中的他者形象
2016年
考察《太平广记》中的天竺僧形象,对于认识唐人如何看异族及其文化,如何借塑造他者转而审视自我等问题不无裨益。作为他者形象的天竺僧,可分为佛教梵僧与婆罗门僧,二者分别被赋予正面与反面的形象。在人物类型化层面,叙述者对佛教梵僧形象的塑造,采用文化身份的归化策略;而对婆罗门僧持有排斥态度,在形象塑造上采用异化策略,在叙事过程中多进行类比与反讽。《太平广记》中的唐代民间叙事所塑造的两种异族僧侣形象,既体现唐人对印度文化的选择,即接纳佛教而抗拒婆罗门教,同时也显示出唐代民间对外来宗教影响的文化焦虑。
易永谊
关键词:互文性他者形象民间叙事文化认同
魏池、魏智对北平汉学的贡献被引量:3
2016年
魏智及法文图书馆为近代来华西方人所熟知,其汉学出版曾激发西方知识界对故都北平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学术兴趣。但不可忽视的是法文图书馆的开创者为魏智之父魏池。他的波折人生与京津两地法文图书馆的早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合人物行迹、书籍出版和社会交往,勾勒魏池父子身世、出版事业的兴衰,梳理不同时期出版物的内在关联,进而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层面,阐明他们的汉学出版对民国时期北平汉学发展的贡献。
易永谊
漫游与凝视:川端康成《雪国》的探察主题被引量:3
2008年
川端康成在早期创作了许多"掌小说",其中的小说技巧与美学趣味,在后来的长篇小说《雪国》里得到继承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活美学与文学美学相交融,充盈其中。岛村作为现代浪荡子所进行的漫游具有双重美学意义,既是行动的漫游,又是思想的漫游,而在漫游与凝视中,男性角色显示出对爱情与生命的不断探察,颓废形骸之下蕴藏着"浮士德"式的精神。
易永谊
关键词:《雪国》浪荡子
唐诗中的天竺僧形象被引量:1
2008年
唐诗中天竺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唐代诗人对异族形象的记录、想象、执著、理想化等痕迹,存留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学事实。对天竺僧形象塑造所体现的,正是唐代诗人对印度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而自信的文化心态。这种他者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源自于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遭遇中文化应变的结果。
易永谊
关键词:唐诗文化交流他者形象
跨语际书写中的“圣徒”——许地山笔下的武训形象及其叙述策略
2015年
英文武训传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是许地山罕有的英文作品,其次在于它与已有传记文本之间的互文回应。作者以模仿圣徒身体经验的书写风格,强化人物塑造的文学性;同时以匠心独具的兴学歌谣英译,将行乞的歌者升华为英语文学中的游吟诗人。该传记有意地借用基督教的神学视角,突显武训背离传统意识的诸多情节要素,从而将之逐一拼凑成圣徒形象。由此观之,该传记既是在形式与主题的模仿上回应圣经文学的传统,又以小说笔法与诗歌英译回应汉语历史文本的非文学性书写。在跨越语际的实践中,许地山既能在传记叙述中渗透对生命理解的宗教观,又能将其付诸坚实的文字表征。
易永谊
关键词:许地山
从文本细读到文化认知——《东方文学》课程教学中问题策略的运用
2017年
文学教学中问题策略的运用,一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文本细读,提出各自不同类型的问题,并要思考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二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借助教师介入的帮助,进行从低位问题到高位问题的探索,并借助敏锐的质疑和激活个人经验,拉近自身与异国文本的理解距离。总之,《东方文学》的问题策略教学是亲近文本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突破对异国文学文本解读的成规,也可以引导学生跨越各种语言、族群与宗教的差距,从而培养一种多元文化的认知能力。
易永谊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师介入文化认知
福克纳小说种族叙述中的悖论被引量:2
2008年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灵魂人物的福克纳,通过塑造性格鲜明而多样的黑人角色,来向种族社会的传统观念挑战。而呈现在他小说种族叙述中对黑人既恨又爱的思想性悖论,则源于个人思想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继承与反叛。
易永谊
关键词:福克纳小说悖论性
以诗歌重塑民族心灵——1930年代吴经熊的双语写作与诗学观念
2015年
吴经熊在民国时期不但是著名的法学家,而且也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家。他既参与创办英文期刊,发表大量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作品,同时也热衷于写作汉语旧体诗。本文通过梳理英文期刊的资料,还原当时文学氛围的疏离与语言环境的分裂,考察吴经熊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策略与动机;并可得出结论,他的双语实践不仅以"唐诗四季"诗学观念回应"感时忧国"的抒情传统,而且主张以诗歌重塑中国人的民族心灵,期待可以克服现代性危机,超越东西方文化的权力等级。
易永谊
关键词:吴经熊古诗英译抒情传统
文化遭遇与异族想象:唐代文学中的天竺僧形象
2009年
与前代相比,唐人有幸生在中外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亲历印度佛教文化渗入汉唐文化的历史过程,并对异域观念进行当下性思考,产生一种审视异域的独特文化视野。反映在文本中,那便是唐人文学作品中存留许多关于印度佛教文化及来华天竺僧形象的描写,诸如唐诗、小说等都是考察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葛桂录易永谊
关键词:全唐诗太平广记文化交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