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南屏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清末
  • 4篇印刷文化
  • 3篇知识
  • 3篇考试
  • 3篇科举
  • 2篇读书
  • 2篇读书人
  • 2篇新书
  • 2篇知识史
  • 2篇知识转型
  • 2篇士子
  • 2篇书籍
  • 2篇书籍史
  • 2篇考试用书
  • 2篇科举考试
  • 2篇出版市场
  • 1篇导师
  • 1篇导师指导
  • 1篇读史
  • 1篇新名词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篇曹南屏

传媒

  • 3篇学术月刊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史林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考试不足得人才”:清末科举改制与出版市场的互动及其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改制给绝大多数应考士子带来文体与知识的双重困境。科举改制后,各地乡试的应试人数显著下降,成为士子应对科举新章乏力的表征。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新变化,士子不得不向出版市场寻求帮助,此时大量涌现的"新书""新报"成为应考士子主要的文体范本与知识来源。由于应考士子与考官对科举新章所要求的文体与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故在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中,考官需要依靠闱中书籍来命题及评阅考卷,士子携书入场答题,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由此,清末新政时期的出版市场深度介入科举考试,影响了科举改制在选拔人才上的实际效果,放大了士子在购取书籍上的地域和贫富差距,也消解着科举制度在兴学育才上的有效性及其存续的正当性。
曹南屏
关键词:出版市场考试人数考试用书书籍史
历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和越界——陈力卫教授访谈被引量:1
2012年
我生长在西安,1977年刚好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后半年高考,第一志愿填的就是离家最远的黑龙江大学,在那里学了四年日语,然后考研究生考到了北京大学东语系。当时,同一个导师指导的同学有三人,导师孙宗光先生指定我们各搞一个方向,
陈力卫曹南屏
关键词:语言学历史学越界导师指导应届毕业生
科举、出版与知识转型——以清末科举改制为中心
本项研究试图以出版史与阅读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晚清最后数十年间的科举制度、出版市场,同时检讨读书人的阅读世界与知识养成,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知识转型。有清一代,朝廷一直重视加强其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不断刊印各种御纂、钦...
曹南屏
关键词:清朝末期印刷文化知识转型
文献传递
清末读书人群体身份认同趋向与印刷文化转向
2018年
清末,时人口中的“新书”、“新报”成为“新学”的具体承载物。在为清末读书人群体提供更多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新书、新报也在读书人群体中塑造、引领了一种新的知识风尚与身份认同,在清末科举改制与教育体制变革的制度性推力配合之下,开启了近代中国印刷文化的整体转向。
曹南屏
关键词:印刷文化身份认同读书人清末新书
清代科举的知识规划、考试实践与士子群体的知识养成被引量:5
2017年
科举考试对于士子群体购阅书籍、储备知识等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自康熙朝以降,清代官方多次以皇帝的名义向各地颁行"御纂""御批""御定""钦定"等名目的各类书籍,并试图向科举制度渗透,以达到垂范士子、"道一风同"的目的。然而,清代乡会试衡文取士的实践却展现出重视首场乃至重视首场首艺的显著倾向,楷法的优劣也成为左右乡会试以外各项考试结果的关键因素,如此一来,科举考试的实践对官方的知识规划起到了"损之又损"、极度简化的作用。也因此,士子群体的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往往偏重坊本制艺、试帖乃至闱墨、程文等文本,并多注意楷法的训练,从而与官方的期待渐行渐远。清代"历史知识"易涉忌讳的时代背景,外加考试实践对于史学的长期忽略,使得清代士子群体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关于本朝史事的知识极度匮乏,成为清代士子知识缺环的典型例证,也与晚清以来史学日益跃居"有用之学"乃至科举改制提高历史知识在考试中的比重与地位的趋向明显背离。
曹南屏
关键词:科举考试阅读史知识史
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被引量:6
2013年
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学与旧学、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渐趋激烈化。面对新学的冲击,清廷将"中体西用"一说构建为一种全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同时体现于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与学堂的课程设置之中。这种以崇正学、收摄人心为诉求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对清末新思想、新学说逐渐传播的一种因应,体现出清廷试图维护统治稳定的意图,也影响到了科举改制的实际施行,造成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的命题与取士标准都呈现出似新实旧的样貌,继而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考士子中的新书销售与新学传播。然而,不管官方是否真的存有鼓励和提倡新学的意图,清末科举改制也为清末的新学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制度推力,在科举"指挥棒"的指引之下,新学、新书也由此在读书人中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曹南屏
关键词:新名词
学问与世变:晚清中国实学观的衍变与知识取向的转折被引量:3
2015年
无论是清代的官方知识诉求,还是乾嘉学问影响下的士林风尚,其标榜的学问追求都并未脱离"经史实学"的范畴,经史之学在清代儒学内部长期位于"实学"概念的核心。晚清以降,这一以经史之学作为"实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论学以有用为主"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由于经过了偏重近世史与外国史的调适,史学作为一种知识门类的地位获得了提升,成为"有用之学"的一种;同时,在同一把衡量学问"有用"与否的流行标尺下,经学则被归于"无用",也由此在清末日益退居知识版图的边缘乃至走上被扬弃的道路。
曹南屏
关键词:实学经学科举制
新书、新学与新党:清末读书人群体身份认同的趋向与印刷文化的转向
2018年
得益于诸如石印、铅印等新式印刷技术的大量应用,晚清时期书籍出版的速度变得更为迅捷,书籍售价却相对低廉,从而也使得更为广泛的书籍传播成为可能。甲午以后,时人口称的"新书"、"新报"作为"新学"的具体承载物,其关注度与传播度均有显著提升。"新学"的传播制造了大量"新党"与"志士",也由此导致读书人群体中"新党"与"旧党"的分野日益突出。"新书"、"新学"、"新党"与"旧书"、"旧学"、"旧党"成为两组互相对立的流行语汇,表征着清末中国读书人群体知识取向与身份认同的分化。然而,丁酉年乡试允许考官"兼问时务"的举措,乃至戊戌年科举改制的失败,都对出版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也体现出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建制性力量,对于"新学"的传播与流行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正是辛丑年科举改制最终落实之后,在"朝廷维新"的整体氛围中,"新书"、"新报"在参与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传播度,吸引了为数甚众的新读者。"新书"、"新报"在为清末读书人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也塑造、引领了一种新的知识风尚与身份认同,在清末科举改制与教育体制转型的制度性推力配合之下,开启了近代中国印刷文化的整体转向。
曹南屏
关键词:新书新学新党印刷文化
坊肆、名家与士子: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畅销书被引量:5
2013年
科举考试所考的知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广大以读书、应考为职志的读书人购阅书籍的指引,也形塑着读书人群体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本文主要探讨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考试用畅销书,试图揭示有哪些书是通行于晚清读书人之间的,它们对读书人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构成怎样的影响。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考试用畅销书主要用于指导应考士子如何撰作八股文与试帖诗,并提供经过精选的范文供士子揣摩之用。本文指出,晚清出版市场上的科举考试用畅销书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大体一致的清单,这些名家名作是许多士子准备科举考试的重要凭藉,也由此造成了进一步简化读书人群体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后果。
曹南屏
关键词:出版市场考试用书印刷文化书籍史知识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