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秀云

作品数:51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5篇营养化
  • 15篇富营养化
  • 14篇沉积物
  • 12篇水华
  • 10篇湖泊
  • 9篇
  • 9篇巢湖
  • 8篇酸酶
  • 8篇磷酸酶
  • 7篇藻类
  • 7篇蓝藻
  • 6篇磷吸附
  • 5篇有机磷
  • 5篇藻类水华
  • 5篇污染
  • 5篇磷释放
  • 4篇磷循环
  • 4篇湖泊沉积物
  • 3篇氮磷
  • 3篇引水

机构

  • 5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武汉纺织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学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1篇曹秀云
  • 48篇宋春雷
  • 47篇周易勇
  • 6篇汪志聪
  • 5篇刘华丽
  • 5篇李慧
  • 4篇李建秋
  • 4篇陈玺
  • 4篇周子俊
  • 3篇李阳
  • 2篇刘兵钦
  • 2篇周驰
  • 2篇肖健
  • 2篇肖文娟
  • 2篇孙爱华
  • 1篇刘广龙
  • 1篇王万贤
  • 1篇李清曼
  • 1篇华玉妹
  • 1篇刘云兵

传媒

  • 6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水生态学杂志
  • 3篇中国生态学学...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中国藻类学会...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土壤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3年水...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污染拦截的缓冲带构建模式与宽度划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污染拦截的缓冲带构建模式与宽度划定方法,首先进行雨水收集,通过对雨水数据的大量测试和分析,形成一整套各个类型缓冲带的数据库,每种类型的缓冲带均有一批不同宽度条件下雨水的总氮总磷数据,并据此可计算每种类...
宋春雷张志敏曹秀云周易勇
文献传递
东湖紫外光敏感磷与可酶解磷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
2002年
初步讨论了武汉东湖不同工作站中紫外光敏感磷 (UVSP)与可酶解磷 (PHP)的季节变化以及间隙水中二者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间隙水中PHP与UVSP的存在 ,说明湖泊沉积物亦为间接有效的磷库 紫外光照射可显著提高间隙水中o P的浓度 ,却明显抑制溶解态碱性磷酸酶 (APase)的活性 ,这一结果未能支持UVSP释放o P的过程仍遵从酶促机制的假说 .
刘华丽周易勇李建秋宋春雷曹秀云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分布
巢湖水华蓝藻附着细菌对氮限制的响应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氮、磷是促进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而微生物在氮、磷循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介导解磷作用、聚磷作用、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
杨柳宋春雷曹秀云周易勇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解磷细菌巢湖
浅水湖泊沉积物微生物胞外酶驱动的氮磷循环的偶联
氨肽酶、β-葡糖苷酶、脂酶分别是微生物分泌的降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的胞外酶,武汉市30余个湖泊及太湖和巢湖沉积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分别与氨肽酶、β-葡糖苷酶、脂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分别与脱氢酶活性(D...
李慧曹秀云宋春雷周易勇
关键词:浅水湖泊沉积物胞外酶
有机质对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吸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和巢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OM)含量和组成、磷吸附参数、磷形态及间隙水溶解反应性磷(SRP)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与SRP浓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太湖北部与巢湖南淝河入湖口等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沉积物仍表现出吸附磷的功能;OM与土壤有效磷(Olsen-P)、磷吸附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增加磷的吸附容量;添加小分子有机质的室内模拟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假设,糖类主要影响磷的吸附能,而氨基酸主要增加最大吸附量。有机质自身及其降解产物以不同方式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并据此调节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肖文娟李慧曹秀云宋春雷周易勇
关键词:沉积物磷吸附有机质富营养化
蓝藻磷利用策略与沉积物磷释放的耦合对水华的促进作用
固氮向非固氮蓝藻的演替是我国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的重要特征,对蓝藻磷利用策略与沉积物磷释放模式的深入了解有望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当外界磷充裕时,蓝藻可奢侈性吸收无机磷酸盐,并以多聚磷酸体(PP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供缺磷...
曹秀云宋春雷周易勇
关键词:蓝藻水华沉积物-水界面
太湖不同解有机磷菌株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对蓝藻碎屑的响应被引量:11
2012年
浮游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在湖泊磷循环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其与生物可利用性磷和颗粒态有机质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研究以从太湖沉积物分离的3株解有机磷细菌(OPB)和东湖水中OPB菌群为实验对象,以蓝藻干物质为颗粒态有机质,系统分析了模拟条件下OPB的数量、不同大小颗粒所表现的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与不同形态磷的浓度及其相互关系。从总体上讲,APA与OPB数量显著正相关,且明显反比于溶解反应性磷(SRP)浓度,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不同菌株(群)所对应的SRP浓度均显著不同,故其解磷能力各异。从绝对活性及其在总活性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各处理间小颗粒(0.22—3.0μm)APA亦明显不同,而大颗粒(>3.0μm)APA和溶解态(<0.22μm)APA则无显著差异,因此,不同OPB种类解磷能力的差异主要由自由生活菌来体现。模拟实验初期(1—5 d)不同处理SRP浓度均剧减,细菌APA随之显著升高,其数量亦达峰值(6.2×108 CFU/mL),SRP浓度逐渐增加。实验后期(20—33 d)细菌数量大幅度减少,且伴随SRP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的显著升高。因此,在缺磷且富含颗粒态有机质的条件下,OPB将产生胞外碱性磷酸酶,分解有机磷,进而满足其大量生长的需要,同时有效改变溶解态磷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
周纯宋春雷曹秀云周易勇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蓝藻富营养化
鱼类饲养对地下水中溶解态磷酸酶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比较了鱼类养殖前后 ,地下水中正磷酸盐 (o P)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在不同大小颗粒之间的分布、溶解态APA对pH、温度、CuSO4、ZnSO4、EDTA 2Na与表面活性剂 (CTAB与TritonX 10 0 )的应答方式及其动力学特征。养鱼之后 ,玻璃缸水中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较高的活性 ,且以溶解态为主要存在形式 ,这种效应与鱼类的品种有关 ,溶解态APA的最大反应速度 (Vmax)与米氏常数 (Km)均明显提高 ,最适温度与pH值以及对于Zn2 + 的应答方式亦发生明显改变 ,颗粒结合态APA甚微或不可监测 ,藻类极少 ,故非溶解态APA的主要贡献者。因此 ,鱼类饲养与溶解态APA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养鱼缸底颗粒的蒸馏水提取液与同缸水中的溶解态APA对pH值的应答方式十分接近 ,这一结果暗示养殖产生的固体废物是溶解态APA的来源之一。
曹秀云宋春雷彭亮李建秋周易勇
关键词:鱼类饲养地下水固体废物
太湖不同营养类型湖区沉积物磷的形态与吸附行为的比较被引量:8
2015年
选择太湖不同营养类型的湖区开展了沉积物磷形态与磷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位于藻型湖区梅梁湾的T1点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磷(TP)含量高于位于草型湖区T2点的相应值,且沉积物吸附能(K)值与T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即沉积物自身的高磷含量可加速磷向水柱释放的风险。有机质与磷吸附饱和度(DPS)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DPS与K值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有机质通过沉积物磷吸附饱和度间接的影响沉积物磷吸附行为。T2点沉积物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值随深度递增,大型水生植物的存在促使表层沉积物维持磷汇的功能,T1点沉积物距表层10~15cm处EPC0值最低,故相应疏浚深度宜为10~15cm,这一结果为富营养化湖泊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
肖文娟曹秀云宋春雷周易勇
关键词:太湖
有机质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有机农业管理的启示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富营养化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物营养元素磷的增加与氧的锐减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剧变。富营养化亦可被定义为生态系统中有机质输入速率增加的过程。从上述两方面的意义上讲,有机质的分解必然伴随生物可利用性磷的再生,从而对富营养化过程产生有效的反馈。本文扼要概述了上述反馈途径及其生态风险,即水体沉积物磷释放的原始驱动力来自有机质的分解,其主要途径包括自身的矿化与厌氧状态促成之后磷酸盐的解吸附。微生物群落将依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形成因时因地而异的分解速率与还原力,二者共同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因高分解速率伴随高缺氧程度,且源于沉积物之长期库存,磷酸盐的解吸附量并非简单正比于有机质含量,而可能远大于此,换言之,有机质的大量输入与沉积可能导致生物有效性磷的净增,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将因此而以正反馈的形式加剧。在倡导和推行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并严格控制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刘华丽曹秀云宋春雷李慧周易勇
关键词:富营养化磷循环有机质有机农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