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建明

作品数:82 被引量:66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3篇茶树
  • 10篇工厂化
  • 6篇选育
  • 6篇良种
  • 6篇绿茶
  • 6篇基因
  • 6篇茶树新品种
  • 6篇茶叶
  • 5篇育种
  • 5篇早生
  • 5篇工厂化育苗
  • 5篇茶园
  • 4篇休眠
  • 4篇遗传育种
  • 4篇克隆
  • 4篇分子标记
  • 4篇
  • 3篇单株
  • 3篇叶面
  • 3篇栽培

机构

  • 82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浙江大学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安康市富硒产...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重庆市茶叶研...
  • 1篇绵阳市农业局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恩施土家族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建德市农业技...
  • 1篇浙江省农业技...

作者

  • 82篇曾建明
  • 31篇王新超
  • 26篇杨亚军
  • 25篇郝心愿
  • 23篇王璐
  • 23篇成浩
  • 22篇王丽鸳
  • 19篇章志芳
  • 18篇周健
  • 9篇韦康
  • 7篇杨素娟
  • 7篇岳川
  • 6篇葛滢
  • 6篇常杰
  • 5篇段云裳
  • 5篇姜燕华
  • 5篇曹红利
  • 5篇袁海波
  • 5篇李娜娜
  • 4篇王玉书

传媒

  • 34篇中国茶叶
  • 16篇茶叶科学
  • 5篇园艺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茶叶学报
  • 2篇第四届海峡两...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 1篇第六届海峡两...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中茶603被引量:3
2021年
中茶603是从四川中小叶种群体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3属早生种,产量较高;适制绿茶、红茶,春季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披毫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有花香,滋味醇和甘鲜,叶底嫩、匀齐、多芽、嫩绿明亮。夏秋季制工夫红茶,外形较紧结、显金毫、乌褐,汤色较红、较明亮,香气鲜甜、花香显,滋味较醇厚、较甘、较鲜爽。春季第一轮一芽二叶2年平均含茶多酚17.3%,氨基酸4.6%,咖啡碱3.5%,儿茶素10.6%,水浸出物48.5%。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高抗炭疽病,高感小绿叶蝉。适宜在浙江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中茶603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6。
王新超郝心愿王璐杨亚军章志芳曾建明
关键词:茶树
组培高效快速育种新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
本文对目前的茶树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组织培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茶树育种的效率,并且结合目前研究成果,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茶树组织培养育种体系,并且进行了实际利用,为组织培养即使应用到茶树育种过...
周健成浩王丽鸳曾建明韦康
关键词:育种
文献传递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
一种提高茶树新梢硒含量的方法,属于茶树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为对茶树进行遮荫处理。本发明通过遮荫的栽培方式,首次发现遮荫能够提高茶树新梢的硒含量。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茶树富硒的光照方法,对富硒茶生产具...
曾建明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李晓嫚郭丽娜
茶树组培苗直接生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组培苗直接生根方法,可提高茶树组培苗的成活率,简化生根操作程序,缩短培养周期。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以茶树组培苗为实验材料,以一定浓度的激素处理处理,60天后茶树组培苗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成活苗的生根...
成浩周健曾建明王丽鸳
文献传递
茶树CsAIL的克隆及在不同休眠阶段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从茶树不同休眠状态腋芽转录组中筛选出一条差异表达基因,经全长克隆和同源性分析证实该基因为与多年生植物休眠的形成和解除密切相关的AINTEGUMEN-LIKE(AIL)的同源基因,命名为CsAIL。生物信息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1个1 87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9.2kD,理论等电点为6.6,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该蛋白有两个保守的AP2结构域,是植物中特有的广泛参与生长发育调节的AP2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CsAIL蛋白不存在于叶绿体或者线粒体中,可能定位于其他细胞器;经同源性分析,在‘云抗十号’和‘舒茶早’全基因水平上分别鉴定了11个和12个AIL同源基因。系统进化树及序列保守性分析显示,Cs AIL与‘云抗十号’CSA001743.1和‘舒茶早’TEA027750.1的进化关系最近,与已知的拟南芥AIL蛋白处于不同分支,但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和已知的重要氨基酸位点。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可能受生理节律、光及多种激素等信号共同调控。CsAIL在茶树顶芽、腋芽和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叶片中较低,花中几乎不表达。在茶树冬季类休眠和生理休眠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叶和越冬芽中均逐渐下调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生态休眠及萌动阶段显著上调。分析其可能的下游调控基因CsCYCD3.2和CsCYCD6.1的表达,二者与Cs AIL的表达模式高度一致,与越冬芽的休眠状态存在高度关联。本研究表明,CsAIL可能是参与茶树休眠调控的关键基因,与CsCYCDs共同在茶树年休眠—生长循环中发挥作用。
张伟富刘莹孙冷雪王璐曾建明杨亚军王新超韦朝领郝心愿
关键词:茶树休眠越冬芽
基于近红外的多相偏最小二乘模型组合分析实现茶叶原料品种鉴定与溯源的研究被引量:48
2010年
为实现茶叶的品种溯源,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基础,尝试采用PLS、欧氏距离等方法的组合来实现茶叶的特殊原料品种的鉴别、具体品种识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中以4个品种(龙井43,群体种、迎霜和乌牛早)的茶树鲜叶为制成的茶叶样本为材料,分别建立了4个不同原料加工成的茶叶样本的PLS鉴定模型,对定标集样本识别的准确率分别为89.8%,90.9%,96.1%和99.5%,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7.1%,84.2%,96.1%和97.5%;而采用4个品种鉴定模型的组合分析"初次识别"并且结合欧氏距离法进行"二次识别"后,最终对4种不同品种茶叶样本的原料品种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3%(定标集)和83.5%(验证集)。该研究为实现特殊品种加工成茶叶的鉴定以及成品茶的品种溯源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周健成浩曾建明王丽鸳韦康贺巍王伟峰刘栩
关键词:近红外偏最小二乘法欧氏距离
氮肥和留养时间对夏秋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夏秋茶生产技术,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茶农收入。【方法】本研究设计RT1(留养28 d后采摘)和RT2(留养38 d后采摘)两个留养时间,CK(不施氮肥)、N1(全年氮肥用量300kg N·ha^(-1))和N2(全年氮肥用量600 kg N·ha^(-1))三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施肥和留养对两轮次夏秋茶采摘新梢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其中第二轮新梢留养时间均为30 d)。【结果】施用氮肥提高了夏秋茶产量,其中RT1两轮次夏秋茶总产量N1和N2处理分别较CK提高了20.2%和31.5%,RT2处理施肥后产量略有增加。施用氮肥主要提高了第二轮次新梢的氨基酸含量和氮含量,对第一轮次新梢品质未有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后RT1和RT2处理新梢氨基酸分别较CK处理提高16.2%~16.8%和8.8%~9.1%、RT2新梢氮浓度较CK提高了5.7%~6.2%,两个氮肥处理间未见显著差异。延长留养时间提高了夏秋茶产量,两轮次新梢总产量RT2比RT1提高86%~124%,且主要由第一轮采摘新梢产量的提高引起。留养时间影响新梢机械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第一轮新梢1芽4叶及以上组分在RT1处理下占49.1%,RT2处理下提高到约76.5%;第二轮新梢在同样留养时间下,RT1处理以1芽4叶及以上为主(占45.4%),而RT2以1芽2叶和1芽3叶为主(分别占比39.5%和39.2%);不同留养时间新梢成熟度的差异也导致了新梢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第一轮新梢氨基酸含量RT2较RT1下降了7.9%~26.4%,而第二轮新梢氨基酸含量RT2比RT1高29.2%~38.3%。【结论】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夏秋茶产量和第二轮次新梢的品质,留养时间可以改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因此茶农在开展夏秋茶生产时要应注重施用氮肥从而提高夏秋茶的产量和氨基酸含量,同时应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留养和采摘。
伊晓云李晓嫚曾建明
关键词:夏秋茶氮肥留养机械组成氨基酸含量
茶树根系吸收硒的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茶树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但其吸收硒的生理特性仍不明确。以‘中茶108’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pH、培养时间、硒浓度以及能量代谢、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对茶树根系摄取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影响。pH试验结果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随着pH升高而降低,在pH 3.0时最高,在pH 4.0~7.0间保持稳定。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摄取均存在累积效应,根系总硒含量在亚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递增,在硒酸盐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硒浓度的试验表明,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与硒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且对亚硒酸盐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硒酸盐。为明确茶树根系吸收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途径,在pH 5.0,硒浓度5μmol·L-1培养条件下进行抑制剂添加试验。结果表明,能量代谢抑制剂CCCP和DNP,以及水通道蛋白抑制剂AgNO3均能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说明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依赖于能量代谢参与的主动运输以及水通道蛋白运输。阴离子通道抑制剂NPPB显著抑制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但并不影响对硒酸盐的吸收,表明阴离子通道也是亚硒酸盐进入茶树体内的途径之一。
郭丽娜王璐郝心愿祁蒙李晓嫚王新超曾建明
关键词:茶树硒酸盐亚硒酸盐吸收速率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0
2020年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6,达极显著水平(P<0.01)。
张豪杰郝心愿周超王璐王新超杨亚军曾建明孙冷雪戴居会向俊罗鸿王朝阳王朝阳刘涛
关键词:富硒茶硒含量土壤因子
茶树赤霉素受体基因CsGID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GID1作为赤霉素信号转导的受体,在赤霉素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在茶树中克隆到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cDNA全长,命名为CsGID1a(GenBank登录号为JX235369)。该基因全长1411bp,开放阅读框1023bp,编码3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GID1a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8.53kD,理论等电点为5.62;无信号肽位点,是非分泌性蛋白,具有1个跨膜区,基因被定位于细胞核内;CsGID1a氨基酸序列具有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家族蛋白的HGG、GXSXG功能域以及羧酸酯酶典型的三级结构;与其他物种的GID1相似性均在60%以上,与葡萄的相似性最大达87%、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1.0×10-5molL-1)GA3能够下调CsGID1a的表达,5h内的表达呈下降趋势;随着越冬茶芽萌动进程,CsGID1a表达量逐渐降低,特别在3月初萌发以后变化较大,推测赤霉素及其受体基因可能与茶树越冬芽解休眠相关。
岳川曾建明曹红利郝心愿章志芳王新超杨亚军
关键词:茶树赤霉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