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美妃

作品数:6 被引量:197H指数:4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岩石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浆
  • 2篇岩石成因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 1篇第三纪
  • 1篇定年
  • 1篇新疆北部
  • 1篇新生代
  • 1篇岩浆混合
  • 1篇岩浆混合成因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石学
  • 1篇中段
  • 1篇中基性岩
  • 1篇同位素
  • 1篇托云盆地
  • 1篇盆地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台湾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6篇朱美妃
  • 3篇杨进辉
  • 3篇季建清
  • 2篇韩宝福
  • 2篇储著银
  • 1篇宋彪
  • 1篇翟明国
  • 1篇吴福元
  • 1篇刘玉琳
  • 1篇周晶
  • 1篇徐芹芹
  • 1篇钟大赉
  • 1篇温大任
  • 1篇锺霖
  • 1篇刘伟

传媒

  • 4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天山托云盆地及周边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被引量:30
2006年
天山西南部白垩纪-老第三纪发育的托云盆地及其周边出露的岩浆岩是一套完整的碱性岩浆岩系列,包含了苦橄质玄武岩、玄武岩、碧玄岩、碱玄岩(橄榄玄武岩、黑云母辉长二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石橄榄岩)和响岩等多种岩石类型。野外工作显示有火山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种不同的产状。年代学结果指示岩浆岩形成于120~50Ma间,为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分离结晶作用是岩浆演化和岩浆系列形成最主要的因素,托云岩浆岩大致经历了结晶分异过程的两个阶段:早期苦橄质岩浆中橄榄石、尖晶石的结晶分离,表现为MgO和微量元素Cr含量随SiO_2含量增加大幅度的降低;晚期主要是单斜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以CaO、FeO、TiO_2等随SiO_2含量增加大幅度的降低为特点。苦橄质岩石的出现指示了地幔较高温熔融事件的存在,进而为托云盆地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无论如何,碱性岩浆的活动表明托云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主动裂谷环境,对应的深部背景为区域性的地幔柱构造。首次发现的响岩是结晶分异作用的最终产物。响岩较极端地指示了岩浆结晶分离过程对岩浆演化的巨大影响。托云岩浆岩的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源区是一个接近于PREMA地幔,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受地壳流体交代改造的特点。岩浆岩的Nd同位素T_(DM)集中在250~600Ma之间,反映了一个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新生岩石圈地幔,与新疆北部地区的晚古生代新生岩石圈地幔的事实相符。
季建清韩宝福朱美妃储著银刘玉琳
关键词:地幔柱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以来中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38
2008年
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 K-Ar 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 Nd 同位素模式年龄 t_(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徐芹芹季建清韩宝福朱美妃储著银周晶
关键词:K-AR年龄结晶分异部分熔融新疆北部
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与年代学被引量:17
2004年
研究的高压麻粒岩发现于西藏亚东以北约40公里的(Zherger-La)、出露在藏南拆离系(STDS)主构造面下盘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是继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的Nanga Barbat、Namjag Barwa和喜马拉雅中段Khatra & Marina地区、定结地区发现的榴辉岩或高压麻粒岩之后,在青藏高原上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该麻粒岩呈岩片被包裹于花岗质片麻岩中。麻粒岩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矿物组合为Grt+Cpx+Pl+Qz,属麻粒岩相变质产物,矿物成分分析显示早期矿物组合达到了平衡,并且没有表现成分扩散;后期矿物组合为Hbl+Pl+Bio或Opx+Pl,指示了较高温但相对压力较低的麻粒岩相退变变质作用,矿物成分分析和结构显示了退变作用没有达到变质平衡。显微结构可以观察到多组变质反应:Grt+Cpx+Qtz=Opx+Pl,Grt+Qtz=Opx+Pl,Grt+Cpx+L=Hbl+Pl+Bio+Mt,和Cpx+L=Hbl+Mt。根据矿物平衡关系,利用Grt-Cpx温度计和Grt-Cpx-Pl-Qz压力计估算的早期变质作用温压为T=780~850℃,P=12~15kbar,相对应的地温梯度16℃~18℃/km。借用Hbl-Pl温度计和Al^(tol) in Hbl压力计估算的晚期变质作用温压为T=730~760℃:P=4~6kbar,相当的地温梯度为38℃~50℃/km。变质作用P-T演化呈等温降压轨迹,指示麻粒岩地体从增厚(或俯冲)地壳到减薄增温(或部分熔融)地壳,进而被快速剥露地表的构造过程。初步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原岩可能相当于大陆拉斑玄武岩。麻粒岩锆石SHRIMP年代学有两组相对集中的年龄分别为98±5Ma(5 spots)和17.0±0.3Ma(13 spots)。高压麻粒岩的两期变质作用的温度都在700℃以上,略高于锆石U-Pb同位素体系计时封闭温度,推断17Ma是高压麻粒岩变质后发生折返,随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剥露冷却的年龄;98.4Ma的测年结果被推测是高压麻粒岩原岩形成的年龄。在喜马拉雅山,高压麻粒岩记录了类似增厚地壳到减薄地壳的转变一方面可能是地壳�
季建清钟大赉宋彪朱美妃温大任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锆石SHRIMP定年
胶东地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12
2003年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SiO_2含量从62%至72%,Na_2O/K_2O=0.64-1.79,多数样品大于1.0;K_2O+Na_2O值为7.34-8.49%,铝指数A/CNK=0.82~1.1,属于准铝质或过铝质Ⅰ型花岗岩;高Sr含量(Sr>800μg/g)、低Y和Yb含量(Y<10 μg/g;Yb<1.0μg/g)、轻重稀土分馏强烈(La_N/Yb_N=17.4~47.8);这些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adakite、太古代TFG岩系、Na质花岗岩及HiSrBa花岗岩而不同于岛弧环境的英安岩。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94~0.7114),负的δ^(Nd)(t)值(-11.2~-17.5),表明花岗闪长岩与adakite、HiSrBa花岗岩的成因不同而类似于Na质花岗岩和TTG岩系,即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是由下部地壳镁铁质岩石脱水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Nd同位素与胶东地区基性脉岩的Nd同位素组成相近,表明二者有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源区。但基性脉岩出露面积明显小于花岗岩,二者之间存在着 SiO_2成分间隔,并且基性脉岩的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花岗闪长岩,从而表明花岗闪长岩不是基性脉岩结晶分异的产物,这与由幔源岩浆直接分异形成的高Sr、Ba花岗岩(HiSrBa)的成因不同。因此,花岗闪长岩有可?
杨进辉朱美妃刘伟翟明国
关键词:地球化学岩石成因
A型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成因:辽东半岛千山花岗岩及包体的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证据
<正> A型花岗岩一般出现在碰撞后和板内伸展地球动力学背景下(Eby, 1990, 1992;Black and Liegeois, 1993),可以提供有关碰撞后或者板内拉张环境下的岩浆过程以及这些岩浆对上地壳的形成和...
杨进辉吴福元锺霖朱美妃Simon A.Wilde
文献传递
胶东地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SiO含量从62%至72%,NaO/KO=0.6...
杨进辉朱美妃刘伟翟明国
关键词:地球化学岩石成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