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力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3篇教育
  • 3篇考试
  • 3篇科举
  • 3篇高等教育
  • 2篇聊斋
  • 2篇聊斋志异
  • 2篇教育近代化
  • 2篇近代化
  • 2篇科举考试
  • 2篇高等教育近代...
  • 2篇《聊斋志异》
  • 2篇八股
  • 1篇新课改
  • 1篇新课改视野
  • 1篇学士
  • 1篇学士学位
  • 1篇学位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基础
  • 1篇哲学思潮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作者

  • 7篇李力

传媒

  • 2篇中国考试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蒲松龄研究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课改视野中的高考改革方案述评被引量:3
2009年
高考改革对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新课改高考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从单一考试转变为多元评价,在改革目标、考试内容和形式、评价内容及招生制度方面都有显著特点。同时高考改革也表现出考试科目与高中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尚不完善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的方式和影响仍不明朗等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理顺高考改革和新课改之间的关系,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切实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式。
李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教育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高等教育的教学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直接决定着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和课堂讲授的有效性。普遍性主要在教学对象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类型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特殊性则在着眼于衔接和过渡的前提下,成为合理科学的设置课程的先决条件,并在此规范下要求课堂讲授必须最大程度地"迁就"学生,从而让理论的课堂焕发实践的活力。
李力刘霞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教育学
“国家考试”:民国中期关于学士学位制度的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
2010年
学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中期已经有学者在以学士学位作为切入点来全面剖析和反思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考试这一新的制度理念。主张由国家组织专家委员会选择考试科目和拟定命题:实行全国联考。合格者获得学位;申请者不再局限于在校生。这一理念旨在通过改造学士学位授予制度来促进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它认为,学位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学士学位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特有的专业内涵和水准,保证其质量的根本则在于包括课程、教学和教师等因素在内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近代学士学位制度已经包含着诸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学士学位授予应具有清晰和统一的标准;学士学位应发挥其对于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和向导功能:学士学位应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完善的学位制度应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
李力
关键词: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学士学位国家考试
戏谑背后的深刻——《聊斋志异》中科举图景的还原与阐释
2011年
蒲松龄一生赶考的经历,《聊斋志异》中大量的科举篇章,都为后世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科举生活图景。书中形形色色的鬼神、妖狐、女子和士子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呈现出各自对于科举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极为巧妙地折射出了蒲松龄真实的科举心态和观念,其实远非通常所谓的那般绝对和简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众舆论长期以来对于蒲松龄终身从事举业表现出的极大理解和宽容以及对范进中举评价的极为尖刻和不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在这种被夸大的"历史之同情"的语境支配和影响下,才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可怕的错觉"式的大众科举观念。我们需要真正抱着一种"不要批判,且去了解"的眼光去看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李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科举考试八股文
调谑背后的深刻:鲁迅的科举笔触
2010年
科举考试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鲁迅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他在诸多文字中对于科举考试的描述、引用和评论上。鲁迅在使用这些文字来对科举考试进行调侃和戏谑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其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对此的探讨可丰富科举研究,同时有助于考察当时的社会、教育和传统文化。
李力
关键词:科举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被引量:2
2010年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李力
关键词:思潮高等教育近代化
被夸大的“历史的同情”:蒲松龄的科举考试观念研究——以《聊斋志异》的文本分析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聊斋志异》对于了解蒲松龄的科举考试思想和观念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特别是通过对众多篇目中关于时文(八股文)的描写和议论进行分析和考察,可以发现蒲氏对于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科举考试制度,并非文本表现和读者想象的激烈和决绝,而是依旧保持着对时文的欣赏,以及暗含着希望不断地通过对时文的研习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得以致仕。作为阅读和评论者的大众似乎有"替古人担忧"之虞,即过分地将对于蒲氏的"历史的同情"放大,以至于在理解上脱离蒲氏的个人语境,从而单方面的拔高了其对科举和时文的憎恶和仇视,与此同时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作者本人对于科举的真实态度,最终形成了大众有选择和宽容的科举考试观念。
李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科举八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