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兵

作品数:295 被引量:4,841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2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7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4篇地震
  • 70篇裂带
  • 64篇断裂带
  • 47篇青藏高原
  • 45篇龙门山
  • 39篇汶川地震
  • 32篇断层
  • 29篇隆升
  • 28篇盆地
  • 27篇青藏
  • 26篇地震断裂
  • 26篇地震断裂带
  • 26篇汶川地震断裂...
  • 24篇变质
  • 23篇岩石
  • 23篇阿尔金断裂
  • 21篇地磁
  • 21篇高压变质
  • 21篇古地磁
  • 19篇假玄武玻璃

机构

  • 29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8篇南方海洋科学...
  • 26篇中国地质大学...
  • 20篇成都理工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调查...
  • 14篇国土资源部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篇中国地震局
  • 9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南京大学
  • 7篇四川省地质调...
  • 7篇中国地震应急...
  • 5篇斯坦福大学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台湾大学

作者

  • 295篇李海兵
  • 74篇许志琴
  • 69篇孙知明
  • 69篇杨经绥
  • 49篇潘家伟
  • 47篇司家亮
  • 42篇裴军令
  • 40篇刘栋梁
  • 39篇王焕
  • 36篇吴才来
  • 36篇张建新
  • 28篇史仁灯
  • 26篇戚学祥
  • 17篇孟繁聪
  • 16篇李成龙
  • 14篇曹勇
  • 13篇陈松永
  • 12篇邱祝礼
  • 12篇曾令森
  • 11篇乔秀夫

传媒

  • 54篇地质学报
  • 48篇岩石学报
  • 17篇地质通报
  • 15篇地球学报
  • 12篇中国地质
  • 12篇地学前缘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9篇地质论评
  • 8篇科学通报
  • 8篇第七届构造地...
  • 7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第五届构造地...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科学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2014年中...
  • 3篇2016中国...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中国区域地质

年份

  • 9篇2023
  • 19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17篇2019
  • 12篇2018
  • 5篇2017
  • 16篇2016
  • 18篇2015
  • 22篇2014
  • 14篇2013
  • 12篇2012
  • 13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14篇2008
  • 6篇2007
  • 14篇2006
  • 10篇2005
  • 12篇2004
2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活动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地表过程
龙门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线性的、非对称的边缘造山带。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相继发生后,国际地学界对龙门山地质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之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和...
李勇周荣军李海兵颜照坤闫亮
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
<正>该项目主要与台湾成功大学,其他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师范大学及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老师和研究人员合作,对祁连山造山带的蛇绿岩、火山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前寒武基底岩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祁连山造山带这一中国典型造山带的研究...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
文献传递
基于尼泊尔Mw7.8地震的喜马拉雅俯冲带滑坡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全球多数大地震发生在俯冲带地区,然而对于俯冲带地震诱发的滑坡研究并不多见。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县发生了Mw7.8地震,为喜马拉雅俯冲带近70年来的首次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为低角度逆冲型的俯冲带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获取2072组地震滑坡信息,揭示滑坡多数分布在海拔1000m^3000m之间,高喜马拉雅与低喜马拉雅的过渡区域,基本沿主中央逆冲断裂断裂(MCT)展布,地势落差大。早期断裂活动频繁,由中、高级变质岩和新生代浅色花岗岩变为古生代沉积岩和少量岩浆岩组成的逆冲岩席,易于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滑坡坡度值优势分布区间为35°~40°,与中国西部地区一致,说明地震滑坡坡度分布与大的构造背景相关性较小,可能受局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控制。坡向值的优势分布区间为120°~200°,与水平形变场关系紧密。以尼泊尔地震滑坡为例探讨了喜马拉雅俯冲带地震滑坡的特征:滑坡点明显呈相对较宽的矩形区域展布,受深部逆冲推覆构造低倾角的断层破裂面影响较大,滑坡全部位于上盘,由于地震运动的惯性作用,在坡向与上盘逆冲方向一致的斜坡上容易诱发地震滑坡。
刘亢李海兵李亦纲王金萍
关键词:滑坡坡度坡向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被引量:10
2015年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刘栋梁李海兵李德贵孙知明司家亮王焕
关键词:汶川地震岩石磁学
龙门山造山带的早期活动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被引量:3
2017年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发现有假玄武玻璃出露于~240m宽的断裂带内,代表了断裂带以往地震和断裂活动的直接产物。这套假玄武玻璃的高温熔融成因得到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熔融结构的证实。玻璃基质、蚀变矿物和碎屑斑晶的化学分析显示假玄武玻璃继承了碎裂岩/超碎裂岩围岩的主要化学成分,除石英外,主要由长石和云母两种端员组分选择性熔融形成,并呈现出了化学组分分布的不均一性。假玄武玻璃的锆石U-Pb和玻璃基质^(40)Ar/^(39)Ar定年结果证实映秀-北川断裂的古地震发生于229~216Ma的中-晚三叠世,并具有11~14km的震源深度,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早期活动始于印支期的造山运动。伴随着印支造山运动的发生,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其初始构造框架,并对之后的构造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勇李海兵王焕张蕾李成龙
关键词:龙门山假玄武玻璃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被引量:13
2015年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焕李海兵司家亮孙知明付小方刘栋梁裴军令李成龙张佳佳宋圣荣郭力伟MORI James薛莲BRODSKY E. Emily云锟龚正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
龙门山造山带早期断裂活动的古地震制约——来自汶川科钻(WFSD)岩心的证据被引量:7
2017年
强地震是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可以诱发地表沉积层序顶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变形,形成新的变形层(即震积岩***)。因此,在连续沉积剖面中赋存的多层震积岩应是断裂活动的直接证据。川西前陆盆地中的软沉积物变形记载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信息,对认识龙门山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和三号孔(WFSD-3)连续岩心剖面的岩性分析和构造研究,识别出11段不同深度的液化角砾岩层,它们是地震触发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岩层。11个液化角砾岩段厚度从~20m至102m不等,分布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二-五段。这些液化角砾岩层记录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晚三叠世断裂活动特征及趋势。这些厚度不等的震积岩粗略指示约2~20万年的地震活动长周期(地震幕),以及约4至70万年的间震期(地震幕的间隔时间),反映了龙门山断裂早期脉动式(幕式)活动特征。从不同段液化角砾岩层分布间隔规律来看,地震活跃期间隔(即间震期)越来越短,显示龙门山造山带断裂活动越来越强的趋势。结合前人地表软沉积物变形研究,我们认为龙门山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多期次的正断-逆冲活动的造山作用(至少经历14个地震活跃期),形成龙门山雏形及前陆盆地。
王焕李海兵乔秀夫司家亮何祥丽
关键词:古地震龙门山造山带
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
在阿尔金断裂带与祁连山西端交汇的山前盆地(酒西盆地)与山间盆地(昌马盆地)中出露一套来自于上地幔的橄榄玄武岩,其K-Ar年龄为99—120Ma,而切割其火山岩的火山岩脉的Ar-Ar年龄为83Ma,并且熔岩层均被夹在白垩纪...
李海兵杨经绥
文献传递
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快速隆升作用: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4
2008年
喀喇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它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重要的地质边界。本文在岩石学、变形构造的研究基础上,对喀喇昆仑断裂带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噶尔盆地地区的喀喇昆仑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岩石的同构造矿物进行了^(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的矿物记录了从高温(>600℃)到低温(<250℃)条件下的连续变形,表现为近水平的右旋剪切运动转变成斜向的右旋正滑,使绿片岩相的变形作用叠加在中-高温变形之上,暗示出走滑过程中存在隆升作用,热年代学结果显示其连续剪切变形作用从早中新世以来至少持续到4Ma,并且出现三个快速冷却阶段:第一个快速冷却阶段为从25~22Ma 到21~18Ma 期间,可能代表的是浅部高温剪切过程中变形局部停止或减慢的过程;第二个快速冷却时期为从15Ma 到12~10Ma,是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开始形成以及主要河流深切过程阶段;9Ma 以来是第三个快速冷却过程,使阿伊拉日居山脉进一步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定形过程。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右旋错位距离以及不同层次变形特征,估算出喀喇昆仑断裂带长期滑移速率为8~10mm/a,伴随的隆升速率为1mm/a。从显微构造和热年代学证据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经历了强烈的右旋走滑运动的同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
李海兵VALLI FranckARNAUD Nicolas陈松永许志琴TAPPONNIER PaulLACASSIN Robin司家亮邱祝礼
关键词:走滑断裂热年代学冷却历史隆升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端冷湖花岗岩被引量:16
2001年
冷湖花岗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辉绿岩墙和花岗闪长斑岩岩墙。岩石的常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和脉岩类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Rb-Sr、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其源岩来自地幔。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得出,冷湖花岗岩类属I型花岗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与柴达木板块、南祁连板块的碰撞有关;晚期的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隆起环境,与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有关。
吴才来杨经绥王志红乔德武李海兵史仁灯
关键词:花岗岩脉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柴达木盆地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