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刚

作品数:24 被引量:132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专利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小麦
  • 11篇丘陵
  • 9篇套作
  • 9篇旱地
  • 7篇套作小麦
  • 6篇四川丘陵
  • 6篇丘陵旱地
  • 6篇机播
  • 4篇土壤
  • 4篇免耕
  • 4篇免耕播种
  • 4篇耕播
  • 4篇耕作
  • 3篇行距
  • 3篇种植小麦
  • 3篇小麦群体
  • 3篇机播技术
  • 3篇根系
  • 3篇耕作措施
  • 2篇氮肥

机构

  • 24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四川省农业科...
  • 4篇四川省农业气...
  • 2篇仁寿县农业局
  • 2篇射洪县农业局
  • 1篇四川省农业技...

作者

  • 24篇李金刚
  • 22篇樊高琼
  • 16篇陈溢
  • 14篇郑亭
  • 13篇杨文钰
  • 6篇李国瑞
  • 6篇荣晓椒
  • 5篇王秀芳
  • 5篇吴中伟
  • 5篇吴维雄
  • 4篇李朝苏
  • 4篇马荣朝
  • 4篇郭翔
  • 4篇马宏亮
  • 4篇淳雁
  • 3篇梅林森
  • 3篇汤永禄
  • 2篇孙万军
  • 2篇吴春
  • 2篇宋宗奇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四川农业科技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群体质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探讨耕作措施对减缓该区域季节性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负面影响的作用,本试验实施了以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显著促进小麦分蘖发生,提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但秸秆覆盖后根系活力降低;免耕的分蘖力、LAI和群体干重显著高于旋耕和翻耕,旋耕与翻耕间差异不显著;3种耕作方式对SPAD值和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试验中,秸秆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特别是在0~20 cm土层,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的高8.0%~16.7%.在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这种效果随着小麦生长而减弱.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免耕能显著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有助于减缓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的负面影响.
李金刚樊高琼汤永禄李朝苏吴春陈溢黄伟仁
关键词:耕作措施分蘖特性根系活力土壤含水量
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机播小麦群体和土壤保墒的影响及其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试验于2011-2013年连续两年在川中丘陵区的简阳芦葭镇英明村进行,采用2B-4型播种机条播小麦。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在免耕、旋耕和传统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设置秸秆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措施对丘陵旱地机播小麦播种质...
李金刚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保墒
文献传递
一种地表沟槽尺寸测量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表沟槽尺寸测量尺,包括:第一测量尺;滑动设置于第一测量尺上的滑块组件;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块组件上的第二测量尺,第二测量尺的滑动方向与滑块组件的滑动方向垂直。滑块组件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测量尺上,第二测量...
樊高琼陈溢郑亭荣晓椒淳雁陈苇王强生李国瑞李金刚陈成杨文钰
文献传递
行数与行距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为探索四川丘陵区机播带状小麦最优行数与行距配置方式及其播种机开沟器间距设计,2010—2012连续两年度,以紧凑型品种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为材料,在带宽2m和150×104hm-2固定密度下,以传统"双三零"模式(带宽2m,20cm等行距5行)为对照,设置每带3行和行距30cm+30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cm+35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cm+40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cm+20cm+20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cm+30cm+20cm(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cm+40cm+20cm(F4-3)等6种配置方式,研究其对田间通风透光和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到3或4行,同时增大行距后,孕穗期倒三叶位及基部透光率显著提高,群体内部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内行群体及个体质量,但对边行的影响较小,边行优势大幅削减,内行表现为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消减速率减缓,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提高。F3-3和F4-3处理的产量超过对照,是该地区带状机条播小麦行数与行距的最佳配置方式;F3-2和F4-2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内行个体质量指标优于对照,也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郑亭樊高琼陈溢李金刚荣晓椒李国瑞杨文钰
关键词:小麦
一种撬窝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撬窝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用于操作人员手握的握柄杆;与握柄杆垂直连接的主体连接杆;设置于主体连接杆端部并远离握柄杆的安装杆,安装杆横向设置;设置于安装杆上的撬窝部件,撬窝部件不少于两个,并全部的撬窝部件...
樊高琼陈溢李金刚郑亭荣晓椒马宏亮淳雁李国瑞陈明祥杨文钰
文献传递
一种植物根系取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根系取样器,包括:取样组件,取样组件包括取样管,取样管的一端为封闭端,取样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观察窗;握柄组件,握柄组件包括手持横杆和连接杆,手持横杆通过连接杆与取样管的封闭端连接。取样组件包括取样管...
樊高琼李金刚汤永禄李国瑞荣晓椒马宏亮李朝苏陈溢郑亭杨文钰
文献传递
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包括机架、副机架、地轮以及播种开沟器;所述机架设有种箱,还包括肥料箱和施肥开沟器,所述施肥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所述播种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
樊高琼吴维雄陈溢梅林森郑亭杨文钰马荣朝李金刚王秀芳
文献传递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动力机播技术优势被引量:5
2010年
在四川丘陵地区采用套作小麦动力机插技术,表现出很大优势:大大提高播种功效,节约活劳动力;标准化操作,显著提高播种质量;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大提高种麦效益,促进小麦生产持续发展。因此可在丘陵旱地推广应用该技术。
樊高琼杨文钰李金刚刘志成李万聪董云章毛树明孙万军宋宗奇程新平陈明祥
关键词:小麦机械播种丘陵旱地套作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吴中伟樊高琼王秀芳郑亭陈溢李金刚郭翔
关键词:施氮方式氮素利用效率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被引量:33
2012年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kghm-2和180kghm-2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樊高琼李金刚王秀芳郑亭郭翔陈溢吴中伟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小麦氮肥倒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