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鸣华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市西青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3篇介入
  • 2篇导管
  • 2篇手柄
  • 2篇栓塞
  • 2篇颅内
  • 2篇管径
  • 1篇导管扩张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多发
  • 1篇多发动脉瘤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内超声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肿

机构

  • 6篇天津市西青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作者

  • 7篇李鸣华
  • 6篇赵理乐
  • 3篇曾小卫
  • 2篇窦博生
  • 1篇尹龙
  • 1篇韩玉庆
  • 1篇许阳阳
  • 1篇王鹏

传媒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亚低温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CVS)是该类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目前对CVS的发生机制、发生过程、血流动力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监测和分子水平上的机制,以及针对CVS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十分理...
李鸣华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亚低温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化指标分子水平
文献传递
一种可变管径组织导管扩张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变管径组织导管扩张器,包括导管,所述导管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工作和支撑工作的手柄B,所述导管另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工作和支撑工作的手柄A,且内部空间形成一个通道,且通道头端为顿头,所述导管的管壁透明,且能扩张...
姚旺赵理乐曾小卫刘盛杰张涛李鸣华窦博生吕志举靳张宁龚智标
血管内超声在1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韩玉庆董力庆许阳阳李鸣华赵理乐
关键词: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超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对比被引量:10
2011年
多发动脉瘤是临床中较少遇到的一类动脉瘤,约占到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5%~35%〔1,2〕,动脉瘤的治疗包括常规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国内一些单位对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介入和手术治疗均可行〔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14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0枚动脉瘤。
李鸣华赵理乐尹龙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介入治疗策略
目的总结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收治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3例,全部表现为小脑出血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全部患者进行DSA,以及支架介入治疗。结果2例手术成功,1例术中出血,但无临床症状,全部恢复良...
赵理乐李鸣华尹龙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夹层
文献传递
可变径导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可变径导管,其包括:可调导管,所述可调导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可调导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一侧的可调导管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柄,所述第一手柄的下侧固定有调节齿条,所述可变开口下侧的可...
姚旺赵理乐曾小卫刘盛杰张涛李鸣华窦博生吕志举靳张宁龚智标
高级别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采取早期与晚期介入栓塞术对栓塞成功率 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早期与晚期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Hunt-Hess 4、5级)对患者栓塞成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实施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发病≤72 h进行栓塞治疗)与晚期组(发病>72 h内进行栓塞治疗),各48例。比较2组栓塞疗效、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影响。结果早期组患者栓塞成功率为94%,高于晚期组的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2组患者mRS评分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早期组患者的mRS评分均低于晚期组(3.11±0.72与3.89±0.78;2.18±0.58与3.05±0.66;1.32±0.35与2.29±0.46,P<0.05)。早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不良者6例(12%),晚期组GOS预后不良者15例(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可有效提高患者栓塞成功率,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王鹏赵理乐李鸣华曾小卫龚智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栓塞神经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