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34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出血
  • 10篇卒中
  • 9篇脑出血
  • 8篇血肿
  • 8篇内血肿
  • 8篇颅内
  • 8篇颅内血肿
  • 8篇抽吸
  • 7篇预后
  • 6篇引流
  • 6篇引流术
  • 6篇微创
  • 6篇微创颅内血肿
  • 6篇抽吸引流
  • 6篇抽吸引流术
  • 5篇吞咽
  • 5篇脑血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病
  • 4篇重症

机构

  • 3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脑重大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34篇杨波
  • 22篇杨中华
  • 18篇刘丽萍
  • 14篇赵性泉
  • 13篇张婧
  • 11篇温淼
  • 9篇于丹丹
  • 9篇魏娜
  • 8篇濮月华
  • 7篇王拥军
  • 5篇闫婧
  • 5篇杨骏
  • 4篇秦海强
  • 3篇王文娟
  • 3篇陈胜云
  • 3篇张亚清
  • 3篇丁则昱
  • 2篇米东华
  • 2篇王安心
  • 2篇王春雪

传媒

  • 16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2014`中...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七届中华医...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基于吞咽功能的吸入性肺炎临床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基于吞咽功能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05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记录吞咽困难的症状和体征,并记录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是否发生。采用x^2检验判断所记录的症状和体征是否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进食相关的呛咳,舌无力,口内食物残留,无效吞咽,进食或饮水后嗓音改变,其中无效吞咽能够预测住院期间的吸入性肺炎,OR值7.700,预测准确度83.8%。结论临床吞咽评估发现无效吞咽是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婧杨亚琴于丹丹杨波陆菁菁赵性泉王拥军
关键词:卒中吞咽障碍肺炎吸入性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及颅内压监测的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组.对比抽吸术前后神经功能...
杨骏杨中华刘丽萍杨波丁则昱温淼王文娟赵性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段婉莹刘丽萍刘丽萍温淼杨中华温淼杨波濮月华
关键词:迟发性脑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血栓形成
高碳酸血症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影响1例报道被引量:2
2019年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 mm 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脑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米东华郭珍妮杨波董致郅杨中华王拥军刘丽萍杨弋
关键词:酸碱平衡脑出血脑血流
重症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监护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脉搏波形轮廓稳定稀释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症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72 h内进行Pi CCO监测,按照发病28 d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血液生化指标及Pi CCO监测指标。结果入院7 d时死亡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异常增高例数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7);而且存活组入院7 d与首次监测时EVLWI的差值也显著小于死亡组(P=0.043)。结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Pi CCO监测EVLWI指标的增高可能与患者死亡有关。
闫婧杨波温淼杨中华刘丽萍赵性泉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指数预后
卒中患者入院体重指数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结果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
王垚秦海强王安心王安心左颖婷张亚清杨波张亚清魏娜杨波
关键词:卒中体重指数预后护理
阿司匹林对重症脑血管病早期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对重症脑血管病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发病48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的309例患者,登记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卒中前服药史、基线GCS评分、原发病、是否进行全身麻醉及开颅手术、是否早期发生ARDS以及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按照患者发病前是否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非阿司匹林组,对比两组患者早期ARDS发生率。同时对发生ARDS的患者与非ARDS患者两组的临床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阿司匹林组(106例)较非阿司匹林组(203例)的ARDS发生率(20.8%vs 30.5%,P=0.045)显著减低,阿司匹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62.41±10.69)岁vs(57.40±14.80)岁,P=0.002]、合并高血压(50.9%vs 38.4%,P=0.03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1%vs 20.2%,P=0.032)、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26.4%vs 8.4%,P=0.002)也较高,原发病构成比例中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更高。ARDS组(86例)与非ARDS(223例)组比较,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87±1.61)vs(6.48±1.51),P=0.043]较低、机械通气时间[6(5~8)d vs 0(0~3)d,P=0.001]和NICU住院时间[8(6~10)d vs 3(2~4)d,P=0.001]较长,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发病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减少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ARDS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温淼杨波魏娜张婧闫婧濮月华杨中华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阿司匹林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早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的近期手术疗效,寻找影响近期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手术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0年7月到2014年2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微创颅内...
杨波
文献传递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每组60例。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单独用药组患者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3%(11/60)、8.0%(5/60),联合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6.7%(4/60)、5.0%(3/60);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33、0.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发生高尿酸血症〔β=0.986,SE=0.737,Waldχ^2=0.463,OR=2.680,95%CI(0.967,7.744),P〉0.05〕、是否卒中复发〔β=0.220,SE=0.296,Waldχ^2=0.150,OR=1.246,95%CI(0.479,5.883),P〉0.05〕无影响。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独阿司匹林在降低缺血性卒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
温淼杨波于丹丹张婧杨中华刘丽萍
关键词:卒中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高尿酸血症疗效比较研究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脑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轮转的7年制医学研究生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BL,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对脑动脉夹层进行教学。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测试,比较测试成绩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理论知识([89.13±1.40)分vs(84.40±2.35)分,P<0.001]及临床技能测试成绩([89.73±1.83)分vs(86.00±1.85)分,P<0.001]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在脑动脉夹层学习中的临床思维和病例分析能力。
张婧濮月华于丹丹杨波魏娜温淼杨中华刘丽萍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