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浅析公安机关在犯罪预防中的职能和机制
- 公安机关处在预防和惩治打击刑事犯罪的最前沿,是刑事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犯罪预防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方法、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犯罪预防工作在公安机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面...
- 杨波
- 关键词:犯罪预防
- 文献传递
-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劳动力供给的趋势特征、经验挑战与启示被引量:4
- 2016年
- 在人口老龄化、全球化和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下,各国对长期护理劳动力供给需求持续上升,费用也不断上涨,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人员供给却呈现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较低、离职率较高等特征。本文通过比较OECD国家增加长期护理劳动力供给的经验和挑战,得出相关经验启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提供资金保障,增加护理职业吸引力以稳定长期护理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开发长期护理人力资源,使长期护理劳动力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 杨波常宇航
-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龄化劳动力供给
- 安土重迁:中国老年人就地养老与心理福利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利用CGSS 2013年和2015年数据,实证考察就地养老对老年人心理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迁移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未迁移的老年人和有迁移经历的老年人都是在现住地居住的时间越长幸福感越强;(2)就地养老变量通过社会参与变量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但是对于有迁移经历的老年人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说明迁移影响了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融入现住地的作用和程度;(3)相比跨省级行政区迁移老年人,同省级行政区迁移老年人的幸福感受到就地养老变量的影响更大,说明迁移距离短的老年人在文化、地域等方面融入现住地的难度更小。研究结果实证支持了中国老年人"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和就地养老方式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并从创设就地养老条件、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进而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等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 杨波
- 关键词:迁移幸福感
- 中日能源政策对各自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以中国和日本1960-2013年数据为样本,验证能源政策、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由于三大产业能源依赖程度有显著差异,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分产业的分析,发现能源消费对于中日两国三大产业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能源政策在两国的三大产业上的具体体现并无很大不同。
- 杨波
- 关键词:能源政策能源消费经济增长
-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社会保障是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二元化""碎片化"等的特征,虽然对全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起到缩小作用,但在很多层次具有逆向分配的作用。针对社会保障的逆向分配作用,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提出纠正偏差的建议。
- 杨波
- 关键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养老服务市场化——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的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的方法,实证研究在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不同评价之下,影响主体选择市场化护理服务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满意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条件下,选择市场化养老的概率比不满意条件下高且差距不大。说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实增加了居民购买市场化养老服务的意愿,并主要是增加了购买养老机构服务的居民意愿,居民仍有日常照护、社区照护、医疗服务融合服务等尚未满足的需求,长期护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 杨波
-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市场化
- 养老保险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被引量:1
- 2013年
-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十几年时间,存在代际不公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以及老龄化背景下财务不可持续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界养老保险改革的演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 杨波
- 关键词:养老保险改革统账结合
-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医疗保障制度被引量:7
- 2009年
- 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立的阻碍因素之一,通过探究我国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中不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主要因素,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路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从追溯性结算转为预算性支付,从而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和有效激励;建立公共——私人组合方式共同作为供方的医疗保障体系;城市医疗反哺农村医疗。
- 杨波许琳
-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 中老年人长期护理偏好的年龄、时期和队列分析
- 2023年
- 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数据,使用年龄、时期和队列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中老年人长期护理偏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老年人长期护理偏好主要形式是非正式护理,即主要依靠配偶和子女,对于其他亲属和正式护理的偏好较弱。长期护理偏好的年龄效应体现为对于配偶提供长期护理偏好呈现倒“U”型而对于子女提供长期护理偏好呈现正“U”型。从队列维度来看,1930年代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更偏好子女提供的长期护理,1940—1960年代的中年和低龄老年人更偏好配偶提供的长期护理。在时期维度上,由于孝道观念、社会政策等影响,中老年人对于配偶和子女的长期护理偏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对于亲属的长期护理偏好略有上升,而对于正式护理的偏好较为稳定。非正式长期护理偏好存在替代关系,60—79岁群体的老年人偏好配偶提供长期护理,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则偏好子女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男性比女性更偏好配偶提供长期护理,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偏好子女提供长期护理。在我国长期护理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了解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偏好,激励非正式护理,能够为我国更有效地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拓展新的思路。
- 杨波闫杰
-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是阻碍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分析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改变现行的单一类型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进行公共产品的公共选择,实行多层次供给机制。
- 杨波
-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