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硕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周围神经
  • 2篇神经损伤
  • 2篇术后
  • 2篇周围神经损伤
  • 2篇坐骨
  • 2篇坐骨神经
  • 2篇耐药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1篇嗅鞘细胞
  • 1篇移植后
  • 1篇诱发电位
  • 1篇运动诱发电位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感染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缺损
  • 1篇神经外科
  • 1篇神经移植
  • 1篇生长因子Β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海伦市第二人...

作者

  • 10篇杨硕
  • 6篇侯占江
  • 4篇樊昌东
  • 4篇夏昊晨
  • 3篇闫景龙
  • 3篇孟祥林
  • 2篇山丹
  • 2篇黄爽
  • 1篇玉光哲
  • 1篇安宇
  • 1篇金英玉
  • 1篇夏吴晨
  • 1篇司振兴
  • 1篇王凯夫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菌监测的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的构成,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等,为临床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对186例住院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培养出病原菌120株,病原菌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4株占28.33%、铜绿假单胞菌13株占10.83%、褪色沙雷菌13株占10.8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占11.67%;其中分离出产ESBLs 21株占17.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5.00%,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占1.67%,耐亚胺培南病原菌1株0.83%,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结论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杨硕
关键词: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病原菌耐药菌株
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cm,植入异体神经1.0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杨硕侯占江夏昊晨樊昌东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嗅鞘细胞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针眼相关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为临床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调查77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固定后针眼相关感染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培养出病原菌52株,病原菌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13株,占6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45.5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占53.09%,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结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针眼相关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侯占江杨硕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
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m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
侯占江杨硕孟祥林夏昊晨樊昌东闫景龙
关键词:脊髓损伤周围神经
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探寻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将2015年1—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27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12月接受治疗的24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接受常规急诊抢救护理的患者,试验组为在基础急诊抢救护理的基础上接受PDCA护理的患者,将2组在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的例数进行比较,同时对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手术患者信息、手术部位标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以及手术标识错误率分别为8.1%、10.6%、6.6%、5.5%、13.9%、7.3%、2.9%、3.7%,对照组分别为11.9%、14.0%、9.9%、8.2%、18.9%、17.3%、10.7%、9.9%,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例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72.0%(175例)和95.9%(233例),对照组分别为55.7%(152例)和82.1%(224例),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可以使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更加规范化,护理质量规范化。
徐瑞琦杨硕山丹黄爽
关键词:PDCA急诊抢救
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的修复比较被引量:13
2009年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Bungner带-许旺细胞-基底膜结构是神经再生理想的微环境。这一结构在神经损伤两三周后形成。而在神经损伤数小时后,近断端的神经纤维就开始发芽再生神经纤维开始再生与所需微环境的形成并不同步。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修复的最佳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即时神经修复组。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即时修复组立即缝合伤口,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采用神经两断端分别固定于肌膜上,逐层缝合伤口,2周,4周,3个月后重新打开伤口,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0-0无损伤尼龙针线进行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缝合神经段的神经电生理、轴突数、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2周后神经修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慢于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P<0.01);即时神经修复组与2周后神经修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后神经修复组效果最好,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许旺细胞功能活跃,新生轴突内微丝密集排列。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差,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神经纤维。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差,可见较多神经纤维结构破坏,排列略紊乱,髓鞘和轴突变性较明显,仅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略少,胞质不发达。即时进行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好,神经纤维结构破坏不明显,排列整齐,髓鞘和轴突变性轻,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
侯占江杨硕孟祥林夏昊晨樊昌东闫景龙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
大面积撕脱伤术后创面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撕脱伤术后创面真菌感染的构成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对手外科大面积撕脱伤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手外科患者共分离出真菌3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3%,是最主要的致病菌株;患者基础疾病和术后长期、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真菌感染是大面积撕脱伤术后的重要并发症,白色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病原菌,对术后患者真菌感染应采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杨硕侯占江
关键词:真菌大面积撕脱伤
ET-1与扩张皮瓣微循环关系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转移术后皮瓣微循环与内皮素-1(ET-1)的关系。方法用7只小型猪,模拟成扩张皮肤转移术后淤血皮瓣42个,分成7组,即术前、术后1,3,6,9,12和24h,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仪测距蒂部8cm处的背部皮肤微循环血量和放免法测定远端(距蒂部8cm),近端(距蒂部1cm)皮瓣ET-1的含量,并在24h内连续观察皮瓣颜色。结果扩张皮瓣近端ET-1含量1h与术前相比有增高趋势,3h增高显著(t=2.32,P〈0.05),6h达到峰值(t=3.18,P〈0.01),随后开始下降。扩张皮瓣远端ET-1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远端淤血部微循环与近端ET-1有显著负相关(R=-0.755,P〈0.01)。结论扩张皮瓣转移术后皮瓣近端(蒂部)ET-1含量对远端微循环起重要调节作用。
玉光哲夏昊晨安宇王凯夫杨硕司振兴金英玉
关键词:扩张皮瓣内皮素-1微循环
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救治颅脑外伤患者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救治颅脑外伤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94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组(观察组)和常规救护模式组(对照组),每组各47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救治时间、LOTCA评分、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的流程时间(就诊到影像学检查之间的时间、影像学检查到实施救治之间的时间、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知觉与思维评分、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救治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值得推广。
杨硕山丹黄爽徐瑞琦关震
关键词:颅脑外伤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坐骨神经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影响
2009年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一种强效细胞生长增殖调节蛋白,在移植免疫的抗排斥反应、移植物血管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经冷冻处理异体神经移植后,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受体为清洁级SD大鼠60只,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每组20只。供体为40只Wistar雄性大鼠。pAdTrack-CMV-TGF-β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惠赠。方法:取供体大鼠40只作双侧股后外侧纵切口,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切取双侧整段坐骨神经,置于无菌冷冻管中保存1周,备用。手术显微镜下将受体鼠自骨二头肌与半腱肌和半膜肌间隙剪开结缔组织,显露坐骨神经,从犁状肌孔下0.5cm处整齐剪下长约1cm的坐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选择粗细相等、已预制冷冻的自体及异体神经移植;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后于大鼠局部肌肉及神经两断端内注射pAdTrack-CMV-TGF-β1质粒40μg/只。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6,9周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和轴突计数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P<0.01),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自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术后9周轴突计数较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高(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大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清晰,再生的轴突内微丝密集
侯占江杨硕孟祥林夏吴晨樊昌东闫景龙
关键词:免疫排斥坐骨神经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