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絮 作品数:28 被引量:93 H指数:5 供职机构: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化学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巨块型肝癌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03年 目的 :为巨块型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本组 12例病例 ,均采用 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穿刺插入 4 .0~ 6 .0 F RH导管 ,置于靶动脉注入 CDDP4 0~ 80 mg,MMC10~ 2 0 mg,5 - Fu75 0~ 12 5 0 mg,ADM30~ 6 0 m g,及超液化碘油 10~ 2 0 ml,治疗次数 2~ 5次不等。结果 :本组 12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肿瘤缩小者 7例。AFP变化 :本组 7例AFP阳性。联合治疗后均有下降 ,4例降为正常 ,2例降为原有数值的 30 %。联合治疗的 6月、12月、18月的生存分别为 12、11和 8例。结论 :肝动脉 -门静脉联合栓塞化疗治疗巨块型肝癌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絮 刘振玉 胡洋 许传斌关键词:巨块型肝癌 联合介入治疗 256层螺旋CT对胰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 2018年 目的分析总结胰腺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胰腺少见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胰腺少见肿瘤的影像资料,分析各类肿瘤间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微囊型10例,大囊型6例,4例病灶内见典型放射状纤维间隔,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持续强化。黏液性囊腺瘤9例,单囊者5例,壁薄,多囊者4例,壁厚,恶变者3例,表现为不规则明显增厚的囊壁、间隔及明显强化的壁结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囊实性6例,实性3例,2例肿瘤内见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呈渐进性强化。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8例,主胰管型3例,主胰管扩张,见持续强化的壁结节;分支胰管型4例,为与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混合型1例,为交界性肿瘤,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均不同程度扩张,并见均匀强化壁结节影。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0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1例无功能性者为恶性,病灶较大,内见液体坏死区。结论胰腺少见肿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CT扫描对胰腺少见肿瘤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牟焕晨 杨絮 刘健 郑红秋 吕仁杰 许传斌关键词: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020年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复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将其分为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区别。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年龄、结节类型、大小、瘤肺界面、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病灶内钙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位置、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征象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治疗和随诊方案。 臧佳琳 牟焕晨 吕振 史爱晶 杨絮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 256层螺旋CT 影像学特征 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肠系膜上动脉 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国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相关测量指标,为SMA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0名(男107名,女93名)接受64层螺旋CT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测量SM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腹主动脉(AA)的直径,SMA直径与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的比值(dSMA/dSMV),SMA直径与腹主动脉直径的比值(dSMA/dAA),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1),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α);十二指肠中点层面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2)。结果 200名受检者的SMA显示清晰,其中变异者有15名,变异率为7.50%。dSMA、dAA、dSMV、α(°)、d1、d2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MA/dAA、dSMA/dSMV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在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 许传斌 王安龙 杨絮 李萍应用定量CT诊断骨质疏松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新陈代谢性骨骼疾病,它的特征是骨矿物质 (主要是钙的含量)的过量丢失和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易发生骨折,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 -85%与骨密度(BMD)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 武国宏 杨絮 吕佳南关键词:松质骨 BMD 骨质疏松 皮质骨 文献传递 食管癌浸润深度的CT与病理探索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索30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外侵与转移时CT表现,为临床正确估价食管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术式的选择和开展综合治疗提供CT方面的诊断依据。方法: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CT片和术后标本进行了观察。结果:(1)当食管壁厚≤1cm时,癌多限于壁内浸润;而壁厚达2cm时其外侵率高达51%,3cm时外侵率达79%;>3cm者外侵率达100%。(2)在接触范围中,大于1/4周径与小于1/4周径受侵率明显不同。(3)中上段食管癌较易侵及气管、支气管,引起其形态方面的改变,陷入型受侵率可达75%。结论:CT可在术前正确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可使部分食管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剖胸探查。 刘振玉 张雪松 胡洋 刘金英 许传斌 杨絮 张铁英关键词:食管癌 管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P)各20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形态、性质以及冠脉重构特点,比较其异同。结果: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两组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值分别19.9、23.8,P值均为<0.01);中间斑块和混合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0.38、1.68,P值均为>0.05)。偏心性斑块、同心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两组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值分别4.86、4.86、6.12、6.12,P值均为<0.05)。结论:运用64层螺旋CT可以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区分其性质,推测斑块稳定性,可以为冠心病的危险性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梁拥辉 李兴富 杨絮 李淑红 李萍关键词: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硬化 斑块 磁共振透视触发技术对下肢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场、超高场磁共振的出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无创地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成为可能临床上常用的MRA方法分为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和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法。TOF法MRA对于下肢动脉血管,尤其是有病变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段动脉内血流方向的改变常会影响检查效果,并其一次检查范围有限,扫描时间长等因素,已逐渐被扫描时间短、范围大、成像质量高的CE—MRA所取代。本文探讨透视触发技术在三维(3--Dimensional,3D)下肢动脉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李春艳 武国宏 王秀梅 孟凡荣 张健 杨絮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下肢动脉血管 血管造影术 中晚期胃癌的介入治疗体会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发病年龄以40-60岁多见。中晚期患者,外科手术扩大根治术仍为主要治疗方法,而5年生存率较低。而且外科手术创伤大,副反应及并发症多。用介入方法治疗胃癌,为中晚期患者,... 刘振玉 付华 杨絮 胡洋关键词:中晚期胃癌 栓塞剂 碘化油 胃动脉 介入治疗 文献传递 256层螺旋CTA在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应用256层CTA技术观测左锁骨下动脉解剖特点,评价CTA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介入治疗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确诊的SSS患者(疾病组)及500例无SSS受检者(对照组)左锁骨下动脉CTA资料,测量受检者左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的起始角度;评价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特点、管腔狭窄及闭塞情况。结果所有受检者左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的起始角度为:71.98°±8.26°,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角度〈71.98°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左锁骨下动脉管腔闭塞11例(18.33%),闭塞范围为9~24mm;中度狭窄7例(11.67%),重度狭窄42例(70.00%),狭窄长度8~31mm;偏心性斑块33例,环形斑块16例。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的敏感度为96.7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6.97%。结论 256层CTA可准确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各项解剖数值;对左SSS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牟焕晨 杨絮 吕佳南 张武 徐鹏 郑红秋 许传斌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