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红燕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代换系
  • 3篇生大豆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片段代...
  • 3篇大豆
  • 2篇野生
  • 2篇野生大豆
  • 2篇苜蓿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序列多态性
  • 1篇叶柄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大豆
  • 1篇起始密码子
  • 1篇秋眠
  • 1篇株型
  • 1篇习性
  • 1篇密码子
  • 1篇结荚

机构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杨红燕
  • 5篇何庆元
  • 4篇向仕华
  • 3篇盖钧镒
  • 3篇王吴彬
  • 3篇邢光南
  • 3篇赵团结
  • 2篇王松华
  • 1篇吴萍
  • 1篇李正鹏
  • 1篇刘成
  • 1篇周丽英
  • 1篇王吴斌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豆分枝数和叶柄夹角的相关野生片段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从以栽培大豆为遗传背景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中检测出与分枝数和叶柄夹角有关的野生片段,估计其遗传效应,为未来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四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分枝数和叶柄夹角相关的野生片段。【结果】累计共检测到3个分枝数相关的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和5个叶柄夹角相关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其中与分枝数相关的Sat_160野生片段和与叶柄夹角相关的Sat_286野生片段能分别被所有方法检测到。在这些QTL/片段中,Sat_286位点最高能解释22%的叶柄夹角表型变异;在所有检测到的位点(片段)上,来自野生大豆的等位基因均具有正向的加性效应,这与2个亲本的表型差异相吻合。【结论】所发现的3个分枝数和5个叶柄夹角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均来自未报道的QTL/片段,体现了野生大豆的特点。
王吴彬何庆元杨红燕向仕华赵团结邢光南盖钧镒
关键词: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枝数株型
大豆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野生片段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3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王吴彬何庆元杨红燕向仕华邢光南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结荚习性
起始密码子区域相关序列多态性的开发及在苜蓿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
2013年
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 PCR 基础的分子标记多为扩增非编码区域,或是随机基因组中扩增,在 QTL定位中得到的位点一般与目标性状基因距离较远,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基于启动子序列目的基因型分子标记技术——启动子区域相关序列多态性(SCRP) ,试图使标记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不同品种的遗传基础。它利用启动子位置保守一致序列("Kozak"序列) 作为其上游引物,利用内含子富含 "AATT"的特性,作为核心序列设计下游引物,上下游引物均为18bp,引物间通过组合配对的方式作为扩增引物对。设计了14 条上游引物和 10 条下游引物,共 140 对引物组合,对 34 个苜蓿品种进行扩增,研究了 34 个苜蓿的遗传多样性。每个 PCR 反应产生3~16个50~2 000bp 的条带,结果表明该标记简单、可靠、具有较高多态性,并且扩增区域为一种目的基因型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何庆元李正鹏吴萍杨红燕王松华
关键词:苜蓿
利用SCoT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8
2012年
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2.5ng/μL DNA、1.00mmol/L Mg2+、1.20U Taq酶、0.40mmol/L dNTPs和0.30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何庆元王吴斌杨红燕向仕华周丽英王松华
关键词:苜蓿
多环境下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相关QTL/片段的鉴定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改进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挖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蕴藏的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为拓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遗传基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通过标记加密和剔除部分单标记型片段的方法,改进以野生大豆N24852为供体,栽培大豆NN1138-2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 CSSLP1;对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进行3年2点田间试验,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4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大豆开花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相关的野生片段。【结果】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由150个CSSL构成,其中,有130个家系与Soja CSSLP1相同;在原遗传图谱上,新增40个SSR标记,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由16.15 c M变为12.91 c M,大于20 c M的区段由32个减少至17个,标记覆盖遗传距离总长度较原图谱(2 063.04 c M)增加103.52 c M;群体NN1138-2背景回复率变幅为79.45%—99.70%,平均为94.62%。利用Soja CSSLP2群体,分别鉴定到与开花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相关的4、5、5、7、14和3个工作QTL(working QTL)/片段,其中有15个工作QTL/片段能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属共性工作QTL(joint working QTL);除片段Sct_190—Sat_293上的主茎节数位点外,野生等位变异具有的加性效应方向与双亲表型差异方向一致;单个位点分别能解释5%—64%的表型变异;同时,分别检测到3、2和2个与地点存在互作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QTL/片段,其中与凤阳环境的互作均具有增加表型的效应,这可能与凤阳较南京所处纬度高有关;这些位点/片段分布在26个染色体片段上,其中有7个片段与2个及以上性状相关,可能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与前人结果比较,有3个开花
向仕华王吴彬何庆元杨红燕刘成邢光南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SOJ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