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禾

作品数:62 被引量:289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综合征
  • 7篇系统性红斑
  • 7篇系统性红斑狼...
  • 7篇结缔组织病
  • 7篇狼疮
  • 7篇关节
  • 7篇关节炎
  • 7篇红斑
  • 7篇红斑狼疮
  • 7篇风湿
  • 6篇动脉
  • 5篇痛风
  • 5篇强直
  • 5篇强直性
  • 5篇强直性脊柱炎
  • 5篇细胞
  • 5篇脊柱
  • 5篇脊柱炎
  • 5篇风湿性
  • 4篇性疾病

机构

  • 58篇福建省立医院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福建省疾病预...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福建省职业病...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1篇林禾
  • 33篇高飞
  • 12篇严青
  • 12篇陈志涵
  • 8篇戴逸君
  • 5篇吴燕芳
  • 4篇张艳青
  • 3篇黄烽
  • 3篇李丽英
  • 2篇陈进伟
  • 2篇郭燕艺
  • 2篇陈碧云
  • 2篇刘剑雯
  • 2篇缪剑影
  • 2篇董怡
  • 2篇刘小燕
  • 2篇吴文冰
  • 2篇陈亮
  • 2篇张敏
  • 1篇唐英

传媒

  • 6篇福建医药杂志
  • 6篇中华风湿病学...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疑难病杂志
  • 4篇创伤与急诊电...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浙江医学
  • 2篇综合临床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福建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6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性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SLE患者(SLE组)、54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组,其他组)、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抗SmD1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斑点法检测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结果 SLE组抗SmD1抗体水平与阳性率分别为31.55(13.98~128.84)U/mL及53.3%(32/60),明显高于其他组[13.48(12.50~19.80)U/mL,14.8%(8/54)]及对照组[13.62(12.50~17.93)U/mL,2.0%(1/50)(P<0.01)]。在5种SLE诊断指标中,以抗SmD1抗体对SLE的诊断敏感性53.3%(32/60)、阴性预测值77.2%(95/123)、准确性77.4%(127/164)为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抗SmD1抗体与AnuA,ARPA之间不具分布的一致性(P>0.05)。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及ARPA)联合检测可将对SLE的诊断敏感性提高至71.7%(33.3%),且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达0.827,高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0.733)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0.765)。结论抗SmD1抗体对SLE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且与传统SLE诊断指标之间具一定互补性;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SLE的诊断敏感性。
陈敦雁齐育英黄毅伍严安林禾高飞
关键词:免疫系统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23
1994年
本文分析了72例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占我院住院SLE患者的14%。92%为SLE的活动期,并多在SLE发病后2年内出现。血清抗心磷脂(CL)抗体与其关系密切,脑脊液(CSF)81%异常,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张奉春董怡赵玉华林禾姜泉赵杰
关键词:红斑狼疮神经系统疾病
血清抗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与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检测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比较
2020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抗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和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与临床特点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抗MDA5抗体阳性,17例抗Jo-1抗体阳性,通过t检验、χ2检验及Kaplan-Meier法比较分析MDA5组与Jo-1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肺部CT改变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1)IIM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抗MDA5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Jo-1抗体(44.8%vs.25.8%,P<0.05)。(2)与Jo-1组比较,MDA5组向阳征(69.2%vs.11.8%)及Gottron征(80.7%vs.17.6%)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而肌无力发生率(15.3%vs.70.6%)、肌酸激酶(CK)水平[(110.0±26.7)U/L vs.(1720.0±774.4)U/L]均明显降低(P<0.05)。(3)两组患者间质性肺炎发生率(100.0%vs 88.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5组患者急性/亚急性IL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Jo-1组(65.4%vs.13.3%,P<0.05),3个月生存率低于Jo-1组(P<0.05)。(4)男性患者、发病时间短、声嘶、恶性肿瘤及感染可能是MDA5组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两组患者在临床特点、HRCT表现以及预后存在差异,完善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判断预后。
吴燕芳高飞陈志涵林禾
关键词:炎症性肌病间质性肺疾病抗JO-1抗体
12例恶性淋巴瘤误诊分析
2001年
李丽英陈碧云林禾陈为民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误诊病例分析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肠白塞2例
[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女,33岁,以"反复口腔、外阴溃疡伴右下腹痛7年"为主诉入院。入院前7年开始出现口腔、外阴溃疡,并伴有右下腹持续钝痛,偶伴有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排稀便4-5次,当地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病",予"...
陈志涵林禾高飞
文献传递
吡非尼酮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讨论吡非尼酮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33例CTD-DPLD患者,根据治疗中是否使用吡非尼酮分成对照组17例和吡非尼酮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HRCT)定量评分及转归。结果33例CTDDPLD患者,女性比例为78.79%。炎性肌病: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在CTD中的比例达42.42%。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在DPLD的比例分别为30.30%与39.39%。两组患者基线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DLCO%)、肺容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otal lung capacity,TLC%)、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vonden lungen,KL-6)水平及肺部HRC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后,两组患者的FVC%、TLC%、氧合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非尼酮组DLCO%、KL-6水平及肺部HRCT评分分别较对照组有改善(P=0.040、P=0.024、P=0.045)。吡非尼酮组患者,治疗后胸闷、气促、咳嗽的症状改善;治疗前后,6MWT、氧合指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各项肺功能(TLC%、FVC%、DLCO%)评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49、P=0.018),治疗后KL-6水平、肺部弥漫性纤维化HRCT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1)。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非尼酮可延缓CTD-DPLD患者肺功能下降,改善肺部HRCT评分,药物安全性好。
何娟娟吴燕芳陈志涵严青高飞林禾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病吡非尼酮
成人斯梯尔氏病22例临床分析
1993年
成人斯梯尔(Still)氏病国内旧称变应性亚败血症,此病并非少见,近年来由于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尚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易长期延误诊断,现将我院内科近10年来收治2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年龄16~53岁,平均27.4岁,青少年为多,男11例,女11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22例(100%)均有发热。
王启民林禾梁璋邓爱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损害被引量:4
2018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结缔组织病中最经典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以多脏器受累和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为特征。SLE的肺部病变也多种多样,且肺部病变部位的不同决定了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差异,许多患者可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肺部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亦可相互重叠,众多复杂的因素增加临床对肺部病变病因鉴别的难度。另外,尤其要重视SLE合并肺部感染。提倡多学科合作模式分析和诊疗,旨在控制病情,减少脏器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
林禾林滇恬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损害
小剂量IL-2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小剂量IL-2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分泌IL-6、IL-8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本科的21例p S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人员。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IL-6、IL-8和IL-10的水平。磁珠分选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IL-2进行刺激,培养72小时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IL-8和IL-10的水平。结果 pSS患者血清中IL-6和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P<0.01,P<0.05),IL-10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过小剂量IL-2刺激后,CD4^+T细胞上清液中的炎性因子IL-6和IL-8较前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P<0.05,P<0.001),而抗炎因子IL-10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小剂量IL-2能够明显影响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对免疫系统可能有负调节作用。
戴逸君吴文冰高飞严青林禾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
加强风湿病共患糖尿病患者的多学科协同诊治被引量:3
2019年
风湿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且与炎症关系密切,风湿病的高炎症状态加之激素和部分DMARDs造成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细胞损伤,使风湿病共病糖尿病现象普遍存在而不容忽视。除积极预防糖尿病发生、密切监测血糖,加强与内分泌科的协同诊治外,应趋利避害地选择治疗风湿病同时又不影响血糖,甚至有降糖作用的抗风湿药,如部分生物制剂、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不仅可能降低风湿病共病糖尿病的风险,而且或使棘手的共病治疗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张胜利林禾黄烽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炎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