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丹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社会
  • 1篇信用
  • 1篇信用经济
  • 1篇信用体系
  • 1篇信用体系建设
  • 1篇盐文化
  • 1篇圆梦
  • 1篇圆梦行动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管理
  • 1篇政务
  • 1篇社会技术
  • 1篇社会治理
  • 1篇受众
  • 1篇受众认知
  • 1篇评级
  • 1篇自媒体
  • 1篇自媒体时代
  • 1篇媒介
  • 1篇媒介公信力

机构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沈丹
  • 4篇江昀
  • 1篇周图伽

传媒

  • 2篇新闻界
  • 1篇南亚研究季刊
  • 1篇灾害学
  • 1篇神州
  • 1篇科技传播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盐文化传播的社会技术问题探讨
<正>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
沈丹
文献传递
微信问政:自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探索被引量:18
2014年
微信问政在近两年的风生水起,反映出公共行政主体方在自媒体时代逐步转变舆情观念,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把微信导入政务、把网络弹性民意导入刚性制度建设,力图打通"两个舆论场"实现均衡话语权的平衡。本文依托微信在中国政治生态中的传播特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研究微信问政在"指尖上的政民对话"中是否有效地适应并促进了社会治理,并试图探索微信问政未来继续改善发展的路径选择。
周图伽沈丹
关键词:社会治理
论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 ,以信息传播的系统理论为基础较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技术风险与公众认知、技术风险传播的信号放大机制,社会结构放大机制、媒介放大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是信息传播系统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系统互动的结果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后的社会行为反映,是上述三大系统耦合作用的直接后果。
江昀沈丹
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读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圆梦行动”被引量:2
2008年
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颇具时代特色。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圆梦行动"活动为研究范本,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目前在中国内地的生存状态。
沈丹
关键词:公益圆梦行动
技术灾害的因果结构及其控制问题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技术、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视角,采用文献和案例分析方法,讨论了技术灾害系统的因果结构及其特征,以及由此衍生的灾害控制问题。同时,对技术灾害的传统控制模式与因果结构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技术灾害管理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所建构的技术灾害因果结构模型,可直接适用于技术灾害评估和管理实践之中,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因果联接方式,将方法中的各种情况彼此适应;技术灾害因果结构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运用相似的结构,在分析一种技术灾害的同时,也能概括另一种技术灾害和一群技术灾害;对技术灾害上游的缘由分析得越多,越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得到正确结果。
江昀沈丹
关键词:技术灾害灾害管理
论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以信息传播的系统理论为基础较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技术风险与公众认知、 技术风险传播的信号放大机制,社会结构放大机制、媒介放大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是信息传播系统与社会文化和...
江昀沈丹
信用经济背景下的印度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3
2017年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以信用经济和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中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组织、评级方法、评级产品、应用领域和评级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了中印两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优劣势及其差距,并解析了形成这些优劣势和差距的原因。以此,借鉴印度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发,确定了中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江昀沈丹
关键词:信用经济信用体系评级
论揭露性报道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
2013年
新闻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务必建立一种有公信力的媒介文化。本文试图探讨揭露性报道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揭露性报道的制作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揭露性报道本身是塑造媒介公信力的利器,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对媒介公信力产生冲击,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在揭露性报道的制作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沈丹
关键词:公信力揭露性报道受众认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