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卫平

作品数:64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专利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建筑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8篇地震
  • 20篇抗震
  • 16篇地震动
  • 14篇地震工程
  • 10篇神经网
  • 10篇神经网络
  • 10篇抗震设计
  • 9篇余震
  • 8篇结构抗震
  • 7篇地震动参数
  • 7篇网络
  • 7篇混凝土
  • 6篇地震响应
  • 6篇余震序列
  • 6篇韧性
  • 6篇组合结构
  • 6篇混凝土组合
  • 6篇混凝土组合结...
  • 6篇建筑
  • 5篇地铁

机构

  • 6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电力科学...

作者

  • 64篇温卫平
  • 55篇翟长海
  • 42篇籍多发
  • 17篇李爽
  • 10篇李晨曦
  • 9篇谢礼立
  • 6篇路冰
  • 4篇胡杰
  • 4篇张茂花
  • 4篇王泽宇
  • 2篇张辉
  • 2篇王浩然
  • 2篇张成
  • 2篇赵密
  • 2篇金薇
  • 2篇刘文
  • 1篇李钢
  • 1篇任叶飞
  • 1篇刘威
  • 1篇杨静

传媒

  • 2篇地震研究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6篇2023
  • 21篇2022
  • 11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抗震韧性的研究现状及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34
2019年
第204期双清论坛'抗震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围绕城市抗震韧性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对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设抗震韧性城市势在必行,提高工程、城市和社会的韧性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工程界的共识,是国际防震减灾领域的最新前沿。论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凝练了城市抗震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重点研究内容:(1)韧性城市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防;(2)城市单体工程结构的韧性体系与功能恢复;(3)城市工程系统功能恢复及韧性提升;(4)城市抗震韧性评价及设计。通过地震学、土木工程、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城市抗震韧性的研究必将助推中国土木工程由单一基础设施灾害安全迈向综合基础设施集群系统的灾害安全和功能韧性等创新和发展。
杨静李大鹏翟长海周颖陆新征刘威李钢赵密温卫平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无网格三维地震波场的建立方法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无网格三维地震波场的建立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传统三维地震波场建模方法耗时且无法计算非网格点处物理量的问题。无网格三维地震波场的建立方法:一、建立控制方程;二、确定差分格式和边界条件;三、矩张量源信息作为...
籍多发翟长海李晨曦温卫平王泽宇
地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被引量:2
2019年
《地下结构抗震》课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理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地下结构的典型震害机理、地震工程的基本知识、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地下结构”和“地面建筑结构”的异同以及本科生先修专业基础课方面的不足,提出针对《地下结构抗震》课程的讲授方法,从形象化展示地下结构与地面建筑结构的区别;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调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详细展开,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温卫平籍多发籍多发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教学探索
一种三跨内廊式RC框架建筑地震响应的快速预测方法
一种三跨内廊式RC框架建筑地震响应的快速预测方法,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地震响应预测速度慢的问题,本申请预测模型的输入同时考虑了目标建筑结构参数的多样性和地震动的变异性,能够适用于一大类具有相同受力特征的三...
温卫平张晨宇翟长海籍多发
文献传递
一种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及其构造方法
一种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及其构造方法,本发明属于结构工程抗震领域,它为了解决与混凝土框架之间柔性连接构造的填充墙平面外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包括背板、两块侧翼...
翟长海金薇刘文温卫平籍多发
文献传递
主余震地震动参数特征及损伤谱研究
历史地震资料已经表明主震发生之后都伴随着大量余震的发生,主震对结构造成破坏之后,余震通常会进一步增大结构的破坏程度。同时,由于主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主震作用之后已损伤结构无法及时得到维修,这就需要在结构抗震设计及评估...
温卫平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
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损伤分析
2023年
以往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通常只关注单次地震作用下结构峰值响应,对地下结构在序列型地震动下损伤机理认识不足。聚焦序列型地震动下地铁车站的损伤分析,以揭示余震对地下结构损伤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合理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挑选7条真实主余震序列,通过地震动反演生成下卧基岩序列地震记录。考虑序列地震动方向性和相对强度的影响,开展土-地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峰值层间位移角,残余层间位移角和Park-Ang指数评估地下结构地震损伤。分析结果表明,余震的方向性对损伤的影响呈现不规律性。主余震相对强度较大时,余震引起主震震损后的地下结构向更高级损伤状态跃迁。在地下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指标选择方面,残余层间位移角受主余震的相对方向影响显著,而峰值层间位移角无法反映余震强度小于主震时对结构造成的损伤,均不适合作为表征余震造成地下结构附加损伤的指标。而Park-Ang指数除能反映过度变形损伤外还能反映累积滞回能量耗散,能较好地表征结构在主余震下的真实损伤,较适合作为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损伤评价指标。
钟紫蓝冯立倩史跃波温卫平赵密
关键词:地下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地铁车站
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方法
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RC框架结构的抗震评估方法,它要解决现有提出的抗震评估方法均是基于单次地震,无法考虑余震作用的问题。抗震评估方法:一、挑选主余震地震动记录;二、建立IMK模型的能量平衡...
籍多发翟长海温卫平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花板震害的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花板震害的识别方法,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震害破坏程度勘察的效率比较低的问题。识别方法:一、对天花板震害图片进行归一化处理;二、对目标样本进行旋转和镜像处理;三、...
籍多发温卫平岳亚男翟长海
文献传递
考虑子系统关联的城市地铁地下车站抗震韧性评估方法及设备
考虑子系统关联的城市地铁地下车站抗震韧性评估方法及设备,涉及地下结构抗震韧性评价领域。为了解决目前还没有一种考虑子系统关联的地下车站功能损失和恢复的震后评估方法的问题。本发明利用故障树分析和/或贝叶斯网络表示地下车站各子...
温卫平胡杰翟长海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