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晓光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基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角膜
  • 4篇细胞
  • 4篇内皮
  • 3篇移植术
  • 3篇角膜内皮
  • 3篇角膜移植
  • 2篇新生血管
  • 2篇血管
  • 2篇移植术后
  • 2篇增殖
  • 2篇术后
  • 2篇排斥
  • 2篇排斥反应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排斥
  • 2篇免疫排斥反应
  • 2篇内皮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转移
  • 2篇基因转移抑制

机构

  • 9篇山东省眼科研...

作者

  • 9篇牛晓光
  • 8篇谢立信
  • 7篇史伟云
  • 3篇赵靖
  • 2篇臧新杰
  • 2篇李绍伟
  • 2篇王伟
  • 1篇郭萍
  • 1篇王富华
  • 1篇高华
  • 1篇董晓光
  • 1篇曾庆延

传媒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科研究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猫角膜内皮损伤修复被引量:4
2003年
角膜内皮细胞的屏障和泵功能对于维持角膜的透明性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生长的药物非常重要.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EGF对角膜内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赵靖谢立信史伟云牛晓光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角膜内皮损伤
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 (ES)基因转移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可行性及ES基因转移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分泌型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 ES转染COS 7细胞 ,并采用免疫斑点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及其上清液中ES蛋白的表达 ;以脂质体介导的PCDNA3 ES转染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ECV 30 4细胞 )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S蛋白的表达 ;应用噻唑蓝染色法 (MTT)观察脂质体介导的ES基因转移并抑制ECV 30 4细胞增殖的作用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ES基因转染后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 重组质粒转染的COS 7细胞及其上清液中均有明显的斑点出现 ,而以载体质粒转染的细胞则无斑点出现 ;脂质体介导的ES基因成功转染ECV 30 4细胞 ,转染后 2d ,ES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 ;ES基因转移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同一观察时间转染与非转染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ES基因转染组G0 /G1细胞比例增加 ,S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 脂质体介导ES基因可成功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并有ES蛋白的分泌表达 ,从而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王伟牛晓光谢立信董晓光
关键词:内皮抑素基因转移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增殖眼部疾病新生血管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内皮创伤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谢立信赵靖史伟云牛晓光臧新杰
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有丝分裂原性,刺激多种细胞的RNA、DNA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胞的分裂,已有研究表明EGF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该研究观察了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内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以及不同浓度...
关键词: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角膜内皮创伤修复
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形态学、抗原性和增殖能力的变化。方法 消化培养法体外培养人角膜缘干细胞 ,获得细胞单层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检测人角膜缘组织 HL A- DR抗原在培养前、后的变化 ,检测培养后细胞增殖核抗原和角膜上皮 6 4KD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原代细胞在培养 1周形成单层 ,细胞形态以圆柱状细胞为主。培养前角膜缘上皮下少量 HL A- DR抗原分布 ,培养后单层细胞 DR抗原表达阴性 ;单层细胞中多量、散在分布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 ,并且部分细胞表达 6 4KD角蛋白。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后分化为角膜上皮 ,不表达 HL A- DR抗原 ,但仍保持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 。
郭萍史伟云李绍伟牛晓光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细胞培养抗原性增殖能力
脂质体介导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 (ES)基因转移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3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 150μl阳离子脂质体与ES重组质粒 (含质粒 20μg)的混合液;B组:同样部位注射 150μl阳离子脂质体与空白质粒(含质粒 20μg)的混合液;C组:同样部位注射 150μl生理盐水。分别于缝线后 3、7、14、21和 28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相角膜缘及角膜组织中ES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角膜新生血管的出现时间为 ( 6 85±0 69 )d,B组为(3 43±0 53)d,C组为(3 14±0 69)d,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0 24, P<0 05 ),A组明显晚于其他两组;在缝线后 14、21、28d,A组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均明显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 662, 75 601, 27 729; P均<0 05)。A组于各观察时相均可在上方角膜缘和角膜组织中发现ES阳性表达,以转染 3d时最为明显, 7d时阳性细胞着色有所变浅, 14d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 28d时只偶见阳性表达;各时相下方角膜及角膜缘组织均未见ES阳性表达。B、C两组各时相均未发现ES阳?
牛晓光王伟史伟云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阳性表达角膜组织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共焦显微镜观察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对判断真菌性角膜炎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作用,为调整临床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诊治的32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选择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溃疡直径≤5mm患者58例(58只眼),常规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对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对共焦显微镜未查见真菌菌丝及炎性细胞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完全停药,并继续随访2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53例患者在药物治疗7d时有明显好转,病灶缩小,共焦显微镜表现为查到菌丝的位点减少,菌丝密度降低,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形态趋于均匀,同时可见正常形态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14d时,37例溃疡愈合,23例共焦显微镜未查见菌丝和炎性细胞;28d时,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其中22例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浅基质中存在少量菌丝或未消退的炎性细胞,其余31例患者均未见菌丝和炎性细胞。以上53例位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另5例在用药7d内病情加重,共焦显微镜下见菌丝密度明显增加,炎性细胞增多,角膜基质破坏范围扩大,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入院行角膜移植术。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的理想手段,能够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史伟云牛晓光王富华高华李绍伟曾庆延谢立信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微镜观察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基质细胞抗真菌药物治疗角膜移植术
HAI EB-3000XYZ型眼库内皮显微镜对供体角膜内皮的评估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评价HAI EB-3000XYZ型眼库内皮显微镜对供体角膜内皮细胞检测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供体角膜材料35例,年龄11~50岁;按供体死亡时间分为3组:A组≤6h;B组7~12h;C组>12h。术前分别对3组行内皮显微镜检查,PKP术后对剩余角膜环行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染色。对两者所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进行比较;对内皮显微镜测得的内皮细胞六边形比例和染色测得的活性率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A、B两组中,内皮显微镜检测得的内皮细胞密度与染色结果无明显差别;C组两者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内皮细胞六边形比例与活性率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HAI EB-3000XYZ型眼库内皮显微镜对死亡时间在12h以内的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较为准确,而对死亡12h以上的供体材料的检测则存在一定误差。
史伟云牛晓光臧新杰赵靖谢立信史吉海
关键词:HAI供体角膜内皮细胞穿透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进展被引量:6
2003年
牛晓光史伟云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组织配型HLA
CTLA4-Ig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CTLA4Ig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抑制剂 ,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CD2 8与B7的结合来阻止共刺激信号的传递 ,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 ,未达到抑制免疫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因而在器官和组织移植排斥的防治和一些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牛晓光
关键词:CTLA4-IG器官移植术免疫排斥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