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牟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9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菊石
  • 5篇二叠纪
  • 3篇三叠
  • 3篇藏南
  • 2篇地层
  • 2篇动物群
  • 2篇演化历史
  • 2篇三叠纪
  • 2篇三叠世
  • 2篇生物地层
  • 2篇剖面
  • 2篇放射虫
  • 2篇缝合带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层意义
  • 1篇雅鲁藏布江缝...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早三叠世
  • 1篇中二叠统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作者

  • 14篇牟林
  • 3篇罗辉
  • 2篇林巍
  • 2篇陈迪舒
  • 2篇王学恒
  • 1篇王向东
  • 1篇王文倩
  • 1篇刘健
  • 1篇张以春
  • 1篇陈军
  • 1篇蔡来星
  • 1篇沈树忠
  • 1篇郭兴伟
  • 1篇张训华
  • 1篇曹长群
  • 1篇泮燕红
  • 1篇陈波
  • 1篇陈波
  • 1篇王玥
  • 1篇王玥

传媒

  • 4篇古生物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生物进化
  • 1篇第四届全国地...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三叠纪放射虫新进展
金鲁剖面位于西藏南部乃东县泽当镇金鲁村南面,野外考察中可以观察到剖面最南面是一套厚约30m厚的蛇纹石化超基性岩,由南向北共有5套层状硅质岩出露,分别为中厚-薄层绿色、暗灰色硅质岩,厚约14 m;灰绿色表面风化为褐色的硅质...
陈迪舒罗辉牟林王学恒
关键词:放射虫三叠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文献传递
中国二叠纪空谷期-罗德期菊石壳的形态演化历史
研究主要对产自空谷期—罗德期新疆、甘肃、广西、湖南、江西、浙江及江苏等地的菊石作形态空间分析,包括有45个种,基于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即将分析分到2个时间间隔内—空谷期和罗德期.通过2个时期的形态空间分析对比,得以了解这一...
牟林
关键词:二叠纪
江西樟树菊石的采集和保护现状
2024年
菊石是一种常见的化石门类,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生活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的海洋中。江西省樟树市境内地质构造上的清江盆地的下二叠统上饶阶湖塘亚阶上部、上二叠统乐平阶三阳亚阶下部盛产“无棱菊石-棱菊石-齿菊石”化石组合。江西樟树所产菊石均来自华夏板块华南地台的浙赣大断裂带及由其形成的“地壳跷跷板运动”板块之上。浙赣大断裂带自浙江长兴、建德、江山,经江西上饶、乐平、丰城、高安、樟树,过分宜、安福、宜春及至萍乡等地。
陈敏(文/图)牟林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藏南江孜甲不拉剖面甲不拉组中一个黄铁矿化的放射虫动物群
江孜县甲不拉剖面是藏南一个著名的深海-次深海相侏罗-白垩系地层剖面。下白垩统甲不拉组在该剖面上主要由深灰色到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灰岩和砂岩组成,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产丰富的菊石、箭石及有孔虫等化石。放射虫化石也曾多有报...
罗辉陈迪舒牟林王学恒许波刘实佳
文献传递
中国下、中二叠统界线附近菊石生物群及其生物地层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基于一些业已报道的Kungurian阶与Roadian阶界线附近的菊石材料进行重新研究,认为中国中、下二叠统界线附近的菊石生物群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中国西部两个地区。通过与俄罗斯地区同时代的菊石动物群比较后认为中国在这一界线附近的菊石群以地方性的分子为主,主要包括:假海罗菊石亚科(Pseudohaloritinae)和寿昌菊石亚科(Shouchangoceratinae)。通过再研究,修订多个菊石动物群的组成,并认为双堡塘组下部的时代为空谷阶,中上部为罗德阶,范家屯组的时代为罗德阶或沃德阶,西藏日喀则的加拉组和堆龙德庆的乌鲁龙组为罗德阶。通过菊石动物群研究认为中国最有潜力解决Kungurian阶和Roadian阶界线的剖面为甘肃的双堡塘剖面和西藏加拉剖面。
牟林
关键词:菊石下二叠统
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被引量:71
2019年
二叠纪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建立一个高精度的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是阐明这些重大事件因果关系的基础.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分为3统(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和9个阶,在中国分为3统(船山统、阳新统、乐平统)和8个阶,除乐平统以外,船山统和阳新统与国际标准划分时限有很大不同.二叠纪历经约4700万年,底界以牙形类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首现为标志,绝对年龄约为(298.9±0.15)Ma,顶界以牙形类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界,绝对年龄约为(251.902±0.024)Ma.二叠系在中国可识别出35个牙形带、23个䗴带、17个放射虫带和20个菊石带,其中华南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牙形类化石带可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二叠纪δ^(13)C_(carb)变化趋势表明在二叠纪最末期有一次3~5‰的快速负漂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但其他时段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后期成岩作用影响或仅具有地方性效应.牙形类的δ^(18)O_(apatite)变化趋势表明从石炭纪晚期至空谷期处于一个较冷的时期,空谷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暖.长兴期是一个气候较冷期,在二叠纪末有一次8~10℃的快速升高,这次温度升高全球同时发生.^(87)Sr/^(86)Sr比值由阿瑟尔初期的0.7080持续降低至卡匹敦晚期的最低值0.7068~0.7069;乐平世则持续上升,到二叠-三叠系界线处,^(87)Sr/^(86)Sr比值达到0.70708.磁性地层以沃德阶中部Illawarra反向为界,以下称为Kiaman超级反向极性带,以上称为二叠-三叠纪超级混合极性带.瓜德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卡匹敦晚期,持续时间长.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于约(251.941±0.037)Ma,是突发性的.瓜德鲁普世末期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主要发生在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至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间;二叠纪最末期从大海退转入快速海侵发生在Hindeodu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zhejiangensis带内.二叠纪是一个古地理区系�
沈树忠张华张华张华张以春何卫红袁东勋林巍陈波陈波何卫红牟林王玥林巍
关键词:二叠纪生物地层化学地层
中国空谷期—罗德期菊石壳的形态发育史及其在国际对比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一些业已报道的中国Kungurian期至Roadian期界线附近的菊石材料(26个属,48个种),对其进行壳的形态空间分析,发现空谷期菊石在形态空间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旋环重叠程度D=0—0.1,旋环膨胀速率W=1.5—2.5,代表Saunders等(2004)的A类型;2)D=0—0.1,W=3,代表F类型;3)D=0.05—0.15,W=4—5,与F类型相比较,具有较大膨胀速率。相对应的罗德期菊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型:1)D=0.1—0.25,W=1—2,代表A类型;2)D=0.4—0.6,W=1—2,代表C类型。从壳的形态发育史来看,空谷期到罗德期总体趋势是连续的,并没有受到外界大的干扰,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罗德期形态空间明显占据了更广阔的位置,代表了菊石演化的新方向),壳不仅变得更加外卷,壳的膨胀速率也有所减小,比如,空谷期存在的膨胀速率较大的第三种类型在罗德期中并未发现。这一趋势在全球早—中二叠世菊石壳D-W等密度图中同样反映出来,说明尽管空谷期—罗德期这一时间段我国存在较多地方性属种(以其特殊的壳饰与缝合线为特征),在国际对比中难以应用,但是从壳的形态发育特征来说,与其它地区对比具有潜在的意义。
牟林
关键词:菊石
中国二叠纪空谷期—罗德期菊石壳的形态演化历史被引量:1
2013年
近些年,国际上关于显生宙地层的全球划分标准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叠纪建立的详细的划分方案引起全球古生物学者及地层学者的关注。截至目前,地层学者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界线,而这一界线附近的菊石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一时间段菊石的研究有助于界线的划定工作。在中国,早中二叠纪地层广泛分布于各省,
牟林
关键词:菊石
南黄海中部隆起二叠纪-三叠纪菊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8
2017年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时代,恢复沉积和构造环境的基准井。菊石是二叠纪至三叠纪的重要古生物,在指示地层时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CSDP-2井岩心中发现多块菊石化石,其中的两块化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菊石形态特征,取自1 475.2m岩心中的Roadoceras cf.sinense时代被鉴定为二叠纪罗德阶(Roadian)—吴家坪阶(Wuchiapingian),属于近20年来建立起来的菊石属Roadoceras,其古地理分布位于古赤道及双温区,此次发现的样品则来自华南北缘,拓展了该属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另外,在851.9m处岩心中,发现了蛇菊石Ophiceratidae,其为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阶(Griesbachian)分子,非常接近三叠系的底部,为CSDP-2井二叠纪和三叠纪界线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上述菊石的发现,有助于厘定南黄海中部隆起二叠系-三叠系海相地层发育时代,恢复古地理环境,亦为南黄海进一步的沉积、构造和油气资源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郭兴伟朱晓青牟林徐扬庞玉茂蔡来星张训华刘健卢辉楠
关键词:菊石南黄海
Pinna yunnanensis(Chen,1976)在藏南聂拉木土隆剖面的首次发现及其壳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喜马拉雅地区一直是包括古生物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研究的热门地区。三叠纪喜马拉雅地区沉积了大套连续完整的特提斯海相地层。文中系统描述了新采集自西藏喜马拉雅北坡聂拉木县土隆剖面的Pinna yunnanensis化石。这是Pinna化石在该剖面的首次报道。通过对土隆剖面采集的菊石与标准菊石带对比,确定该化石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另外,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对Pinna化石的壳质进行了埋藏学研究。化石的壳壁柱状层轮廓保存完整,珠母层文石全部重结晶。
胡亮牟林泮燕红
关键词:PIN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