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冰

作品数:12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芽孢
  • 3篇芽孢杆菌
  • 2篇短芽孢杆菌
  • 2篇叶枯病
  • 2篇生物防治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学
  • 2篇物防
  • 2篇枯病
  • 2篇病害
  • 2篇侧孢短芽孢杆...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活性
  • 1篇叶枯病菌
  • 1篇有性生殖
  • 1篇脂肪酶
  • 1篇杀菌剂
  • 1篇生防潜力
  • 1篇生物菌
  • 1篇生物菌剂

机构

  • 9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王冰
  • 5篇周波
  • 4篇丁延芹
  • 3篇林榕姗
  • 2篇孙中涛
  • 2篇毛志泉
  • 2篇王彩霞
  • 2篇李保华
  • 2篇陈升富
  • 2篇王建宇
  • 2篇张建军
  • 1篇李滨
  • 1篇杜秉海
  • 1篇张铭铄
  • 1篇李宝笃
  • 1篇路国兵
  • 1篇姚良同
  • 1篇李桂舫
  • 1篇杨正友
  • 1篇董向丽

传媒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山东农业教育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五届全国微...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5年
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具有杀虫、抗菌、抗肿瘤、生物降解转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生物防治、环境保护、医学、微生物菌剂开发等诸多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本文综述了侧孢短芽孢杆菌自被发现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相应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了侧孢短芽孢杆菌在生产上具体应用的进展状况,部分内容系国内首次提及。同时,还指出了在侧孢短芽孢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陈潺陈升富王建宇张铭铄殷犇毛志泉周波王冰
关键词:侧孢短芽孢杆菌生物学活性生物防治微生物菌剂
马铃薯根际产IAA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被引量:21
2020年
从黑龙江地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1株具有较好的产IAA能力的芽孢杆菌,其中对产量较高的HL379进行形态学、Biolog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采用拟南芥促生实验以及马铃薯盆栽实验进行促生功能研究。经鉴定该菌株为阿耶波多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IAA产量为47.8 mg/L,经盆栽实验发现,马铃薯株高、鲜重、干重、根长等分别增加了13%、32%、107%、20.8%,马铃薯产量增加38%,对马铃薯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HL379在植物促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李培根要雅倩宋吉祥王天琪周波王冰王冰
关键词:马铃薯吲哚乙酸
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微生物学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被引量:1
2022年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本研究为了解决高校微生物学类课程重复建设、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等问题,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提出了实践与创新并重的人才理念,根据生物科学类一流专业建设要求,以培养应用创新型现代农业生物学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拓展课“三层次”的微生物学课程群。采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有效评价”等四项措施推进微生物学课程群的改革和实践。通过对我校微生物学课程群的建设,加强各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并强化生物科学类人才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满足了应用创新型生物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农林类高校生物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林榕姗丁延芹王芳朱常香李滨孙中涛王冰张建军杨正友汪城墙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群
不同培养基对PGPR实验效果的影响
2009年
通过对我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2项PGPR实验,对不同培养基对实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实验效率和实验效果影响很大;科学合理的选择培养基,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大幅度地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通过本实验的进行达到了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试验方案,提高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
姚良同杜秉海丁延芹王冰周波
关键词:培养基
基于远红外成像技术的花生苗期抗旱性鉴定被引量:12
2011年
以花生品种花育22和鲁花11为材料,利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苗期叶片温度的变化,并研究叶温变化与叶片气孔导度、蒸腾强度、株高、干物重、相对含水量等指标的相互关系,探求远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花生苗期抗旱鉴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遭受干旱胁迫时,鲁花11的叶片温度变化大(比正常条件下升高1.75℃);与花育22相比,鲁花11的根系干重、株高、相对含水量和胞间CO2浓度的耐旱系数均较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耐旱系数均较小。说明鲁花11的耐旱性更强,其叶温的变化与生长特性和光合特性的耐旱系数有关联,可以用叶温差作为花生苗期耐旱性筛选的指标。
王冰崔日鲜王月福
关键词:苗期光合特性耐旱系数
自然发酵苹果渣中的微生物区系分析
以自然发酵的苹果渣为对象,采用选择平板分离技术,对其不同层次的微生物区系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ITS区、26S rRNA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相分类法对分离获得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研...
孙文静黄颖倩王冰林榕姗陈义伦周波
关键词:自然发酵苹果渣微生物区系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农林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新方向。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大类招生为基础,以科研特色和优势方向作为专业培养的依据,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化主干课程”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寓学于研”的“三层次”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互联网+”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树立“无思政,不教育”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林榕姗王冰丁延芹张建军
关键词:生物科学类
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010年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领域应用的深入、扩展与普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从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功能模块的组成和应用效果等多方面对我校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孙中涛王冰丁延芹贾泽峰
关键词:微生物学网络教学教学平台
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26
2014年
为了筛选出防治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室外先接种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种的方法,测试了6种药剂的内吸治疗效果和8种药剂的保护效果。在病菌侵染后的72h内使用吡唑醚菌酯,或在病菌侵染后的24h内使用咪鲜胺对病斑的显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波尔多液在喷施后18d,对炭疽叶枯病菌侵染的抑制效果仍达50%,肟菌·戊唑醇、烯酰·吡唑酯和唑醚·代森联3种药剂在施药后的第11天,其保护效果与对照仍有显著差异,持效期达11d,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氢氧化铜和咪鲜胺4种保护剂的持效期只能维持6d。炭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波尔多液为主,并与吡唑醚菌酯等有机杀菌剂交替使用,有机铜制剂不能替代波尔多液。
王冰王彩霞史祥鹏张振芳李保华
关键词:持效期施药适期
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产孢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苹果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我国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为了了解病原菌的产孢条件和产孢动态,为病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测试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炭疽叶枯病新形成的病叶润湿后,在15℃-30℃下保湿培养2-6 d后可产生大量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其中30℃下产孢量最大,产孢速度最快,仅需2 d时间。炭疽叶枯病菌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于15℃-30℃下培养20-30 d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温度为25℃,子囊孢子的形成需要高湿环境或叶片润湿。炭疽叶枯病菌的单孢分离菌株于15℃-25℃ 下,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20-30 d也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产孢温度25℃。紫外光、黑光和日光都能促进子囊孢子的形成。
王冰张路李保华董向丽王彩霞李桂舫李宝笃
关键词:病害流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