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
- 作品数:30 被引量:219H指数:10
-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医学卫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理学更多>>
- 《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的应用及修订中的若干问题被引量:5
- 2010年
- 在执行GB/T18205-2000《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进行经常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中,对学校卫生进行评价,收集综合评价的结论,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调查、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应对方法。
- 潘德鸿窦志勇王宏伟潘松
- 关键词:学校卫生
- 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流行现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χ~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χ~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χ~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χ~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 郑茹王宏伟李伟民星一
- 关键词:暴力精神卫生
- 学生车祸与溺水危险行为与其母亲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母亲文化程度与车祸、溺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实施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问卷调查步行违规、骑车违规、不安全游泳和不安全滑冰的报告率,共调查24055名12~23岁学生。结果5个水平的母亲文化程度之间,不论男、女生,步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是,不安全滑冰的报告率都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男女生都是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的报告率较高;不安全游泳的报告率,女生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2.553,P〉0.05),但男生却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49.722,P〈0.01),母亲文化程度“小学”的男生报告率明显高。结论与车祸有关的2种行为与母亲文化程度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与溺水有关的2种行为和不安全滑冰,男女生均与母亲文化程度存在着密切关联;不安全游泳,仅有男生与母亲文化程度存在关联,母亲文化程度低的需要重点关注。
- 宁时涛王智勇司虹王宏伟赵虹王民
- 关键词:车祸溺水问卷调查
- 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流行现状分析
- 目的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008名(男生1804名,女生2204名),进行匿名...
- 郑茹王宏伟星一
- 关键词:欺凌报告率
- 辽宁省学生伤害与学习成绩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学生学习成绩与伤害的关联,为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辽宁省初中、高中/职高、大学/大专学生23 213名,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5种伤害类型中,不同学习成绩间男生有14种,女生有1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学校类型间女生有1种伤害类型,男生有7种伤害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重点高中跌坠伤、扭伤的报告率高,职业高中烧伤/烫伤、动物咬伤、电击伤、中毒、爆炸伤的报告率高。结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伤害报告率高。职业高中、重点高中有着不同的伤害防控重点。
- 王宏伟林成汤王智勇任时安庆玉赵虹徐品良周祎
- 学校症状监测系统预警传染病爆发的实例研究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一起学校水痘爆发实例,对比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探讨该系统在传染病短期预警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疫情发生过程中的症状监测资料和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时间分布描述,结合时序图研究各种被监测症状的波动与疫情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结果症状监测资料的非特异症状(发热)曲线呈双峰分布,特异症状(出疹)曲线呈单峰,两者出现异常信号均早于传统传染病监测。症状监测资料探查的疾病流行过程较为全面,可完整表现疫情的发生阶段、引入阶段和爆发阶段,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结论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的监测和短期预警效果优于传统监测,但症状收集技术、双峰分布现象、最敏感症状的选取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潘松王宏伟李威王冬丽王殿清
- 关键词:疾病爆发流行学生保健服务
- 学生精神压力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学生多种精神压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城乡大、中学校学生25 710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稳定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报告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报告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孤独感、尝试出走的报告率较高。不同父亲职业间学生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及离家出走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关注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的孤独感、离家出走以及不稳定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 王智勇徐小冬李瑞王宏伟任时安庆玉
- 关键词:家庭精神卫生
- 本溪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社会生态学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辽宁省本溪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现状,探讨影响学生发生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4—6月抽取本溪市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4 008人,匿名填写问卷,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学段、家庭亲密度、学校亲密度、朋友数量间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的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溪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为12.9%,欺凌他人、被他人欺凌和既欺凌他人又被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2.5%、6.5%和3.9%。无论哪种欺凌行为,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183)、饮酒(OR=2.436)、打架行为(OR=2.097)、暴力的家庭教育(OR=1.678)、与朋友联系频繁(OR=2.224)等是欺凌他人发生的危险因素;偶尔或经常有孤独感(OR=1.609、3.542)、经常有绝望感(OR=1.651)、学习压力较大(OR=1.707)等是被他人欺凌的危险因素;男性(OR=1.818)、初中生(OR=2.684)、学生亲密度一般及低(OR=1.709、2.617)、经常有绝望感(OR=3.407)、吸烟(OR=2.758)、打架(OR=1.720)、看暴力视频行为(OR=2.018)、暴力的家庭教育(OR=1.520)等是既欺凌他人又被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欺凌行为与个人、学校、家庭等因素有关,应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 郑茹王宏伟李伟民星一
- 关键词:欺凌影响因素
- 视力保护镜联合“美多丽-P”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预防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为保护学生视力提供有效的措施。方法 将 6~ 1 3岁的裸眼视力正常者 1 56人及轻度近视 (屈光度低于 - 1 .50D )者 1 72人随机分为 2组 ,配带光学镜片联合美多丽 -P进行矫治为实验组 ,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1a后 ,观察视力及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 在视力正常者中 ,实验组矫治后视力高于对照组 ;在轻度近视者中 ,实验组矫治后屈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光学镜片联合美多丽 -P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 。
- 王宏伟陈洪鑫李晓娟杨溢孙敏王瑞珊贾司洋
- 关键词:视力次正常矫治
- 辽宁省学生近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4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9年辽宁省学生视力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学生近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14个市学生,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屈光检查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辽宁省学生的近视率为5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分类、城乡划分、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住校、座位调换情况、眼保健操情况、户外活动是否达标情况及是否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均有P<0.05)。其中经济水平好(OR=0.802, 95%CI:0.751~0.855)、性别女(OR=0.663, 95%CI:0.635~0.692)、高年级(初中OR=0.337, 95%CI:0.358~0.398;高中OR=0.182, 95%CI:0.170~0.196;职高OR=0.392, 95%CI:0.351~0.438)、不住校(OR=0.771, 95%CI:0.716~0.830)、座位至少每月调换1次(OR=0.801, 95%CI:0.739~0.868)和眼保健操每天做2次及以上(OR=0.922, 95%CI:0.850~0.998)与近视率的降低有关,而经济水平中等(OR=1.215, 95%CI:1.115~1.323)、郊县地区(OR=1.134, 95%CI:1.083~1.187)、户外活动不达标(OR=1.069, 95%CI:1.014~1.128)和存在视屏时间过长行为(OR=1.221, 95%CI:1.166~1.280)则与近视率增加有关。结论辽宁省学生近视发生率相对较高,防控形势严峻。应采取改变学生的用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多方联合的防控手段,以减少学生近视的发生。
- 高青刘懿卿叶茜雯王宏伟徐品良吴明
- 关键词:近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