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红
-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误诊一例
- 2012年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系统肿瘤,为神经嵴衍生的较原始的肿瘤,按照发生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pPNET报告如下。
- 王彩红赵文英潘晋兵李赟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误诊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嵴外周性
- 小儿少见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及磁共振表现与病理对照被引量:3
- 2012年
-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是一种起源于筋膜组织的良性病变.以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组织学上,因其生长速度快、细胞构成丰富和有丝分裂活跃,常被误诊为肉瘤。本病少见,现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患儿,其超声、磁共振表现与组织病理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孙惠苗关晓力李真赵文英王彩红
- 关键词:结节性筋膜炎病理对照分析磁共振表现超声小儿肿瘤样病变
- 小儿Currarino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 2010年
- 赵文英王文杰潘晋兵王彩红黄秀兰
- 关键词:CURRARINO综合征小儿排便困难足月顺产食欲下降腹胀
- 二肽基肽酶Ⅳ在梗阻性肾积水婴儿尿液中的变化及其作用
- 2022年
- 有研究结果表明尿液中二肽基肽酶Ⅳ活性和丰度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变化明显相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梗阻性肾积水婴儿尿液中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CD26/DDPⅣ)的浓度变化及其在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 罗添华张旭辉张华屏王彩红高景波
- 关键词:梗阻性肾积水肾功能损害CD26尿液婴儿
- SALL4 LIN28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儿童卵黄囊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卵黄囊瘤(YST),又名内胚窦瘤(EST),是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婴幼儿及青春期儿童,主要位于性腺内,但也发生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到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YST的确诊需病理诊断,大多数镜下形态较典型,对于镜下形态不典型,出血坏死严重,或组织量少,有时仅凭镜下形态难以诊断者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王彩红赵文英韩丹丹关宇静
- 关键词:卵黄囊瘤内胚窦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 结直肠癌991例环氧化酶-2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的2个同工酶Cox-1和Cox-2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近年研究发现Cox-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并认为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有关。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Cox-2的表达,探讨Cox-2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 赵文英任一良王文杰潘晋兵王彩红黄秀兰
- 关键词:环氧化酶-2结直肠癌COX-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肿瘤新生血管临床病理特点
-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2年
- 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肾肿瘤,好发于儿童.本文报道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儿童CCSK,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王彩红赵文英潘晋兵李赟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肉瘤恶性肾肿瘤病理学特征免疫分析
- 葡萄胎组织中Ki-67 转化生长因子-β1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CD147表达水平的意义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葡萄胎组织中Ki-6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CD14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葡萄胎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完善葡萄胎患者病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葡萄胎患者胎盘组织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行终止妊娠手术的50例患者的胎盘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胎盘组织Ki-67、TGF-β1、β-hCG及CD147表达情况,并行组间比较。按照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观察组患者胎盘组织分为侵袭组(12例)和未侵袭组(38例),分组统计侵袭组和未侵袭组胎盘组织中Ki-67、TGF-β1、β-hCG及CD147表达情况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胎盘组织中CD147阳性表达率和Ki-67阳性率(90.00%,92.00%)均高于对照组(52.00%,54.00%),TGF-β1阳性表达率(66.00%)低于对照组(94.00%),β-hCG水平[(11.59±3.56)ng/mg]高于对照组[(3.14±0.89)n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617、6.431、6.715,t=104.397,均P<0.05)。侵袭组患者胎盘组织中CD147阳性表达率和Ki-67阳性率(100.00%,100.00%)均高于未侵袭组(86.84%,89.47%),TGF-β1阳性表达率(92.10%)低于未侵袭组(100.00%),β-hCG水平[(17.06±4.27)ng/mg]高于未侵袭组[(8.62±3.04)n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17、6.431、3.027,t=29.746,均P<0.05)。结论葡萄胎组织中Ki-67、TGF-β1、β-hCG及CD147水平与正常妊娠胎盘组织存在明显差异,且上述指标在鉴别病理组织是否出现侵袭中具有明确意义。
- 李贇赵文英李素红王彩红
- 关键词:葡萄胎KI-67转化生长因子-Β1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147
- 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7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4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例双侧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18个月,范围在7~29个月;5例为同时性发生,2例为异时性发生;6例为家长无意间发现腹部包块,1例为肉眼血尿就诊;3例男童均伴发隐睾,其中1例伴尿道下裂Ⅲ度。患儿均接受肿瘤切除手术,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分型,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行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检测。除1例死亡病例外,其余6例患儿的预后情况随访至2023年12月。结果7例患儿肿瘤组织镜下形态表现多种多样,均可见胚芽、上皮及间叶组织,3种成分的占比及分化程度在不同患儿及患儿两侧间各不相同,部分患儿肿瘤组织存在大量横纹肌母细胞及横纹肌细胞,大部分患儿伴灶状出血、坏死,7例均无局灶性间变及弥漫性间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上皮成分AE1/AE3弥漫强阳性,胚芽及早期上皮分化成分WT1、CD56弥漫阳性,Vimentin间叶区域阳性、部分胚芽区域阳性,INI1未缺失,CyclinD1和P53表达以上皮及胚芽区为主,P53呈野生型表达,伴横纹肌分化病例Desmin阳性。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儿WT1基因缺失,1例患儿SRD(1p36)基因缺失,1例患儿SRD基因缺失、1q21/1q23基因扩增,1例患儿SRD基因缺失、16q22/16q23基因缺失。其余3例患儿分子检测结果呈阴性。1例患儿于术后80个月左侧复发,未行手术,化疗2个疗程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现持续治疗。1例患儿合并智力低下、癫痫,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65个月死亡。其余5例患儿术前术后均接受规范性化疗,至今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多属于预后良好型,SRD(1p36)基因缺失为其常见染色体改变,1p和16q杂合性缺失�
- 王彩红赵文英韩丹丹罗添华
-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组织病理学荧光原位杂交儿童
- 丛状血管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丛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婴幼儿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婴幼儿丛状血管瘤中,男童7例、女童6例,年龄2个月~2岁10个月,其中位于头颈部2例、躯干7例、四肢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片、斑块或多发丘疹、结节,随患儿生长皮损逐渐增大,其中1例伴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镜下均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可见散在或广泛分布的多个小簇状结节或小叶,小叶由短梭形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及毛细血管腔构成,低倍镜下呈同心漩涡状或“炮弹”样生长,增生的细胞短梭形、较肥胖,核无异型性,可见少量核分裂象,增生细胞挤压或突入邻近管腔,使管腔呈裂隙状、半月形。免疫表型:CD31、CD34、SMA、CD61和vimentin均阳性,D2-40灶阳性,VEGF弱阳性(7/13),FⅧRAg部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GLUT1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丛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良性增生性病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 王彩红赵文英李赟韩丹丹
- 关键词:丛状血管瘤婴幼儿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