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教学
  • 3篇污染
  • 3篇环境工程
  • 2篇底泥
  • 2篇电渗
  • 2篇污泥
  • 2篇教育
  • 2篇环境类
  • 1篇底泥中重金属
  • 1篇地理
  • 1篇电压
  • 1篇电压强度
  • 1篇信息化
  • 1篇有机化合物
  • 1篇原位
  • 1篇政教
  • 1篇实践教学
  • 1篇实验教学
  • 1篇实验教学模式
  • 1篇思政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南省第三测...
  • 1篇北京吉威空间...
  • 1篇中国交通信息...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9篇王旭
  • 5篇毛旭辉
  • 4篇胡将军
  • 2篇朱华
  • 2篇黄种买
  • 1篇刘慧龙
  • 1篇陈松林
  • 1篇赵翔
  • 1篇吴蓓蕾
  • 1篇李彦

传媒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高教学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大学(研究与...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009—2018年湖南省县域耕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近年来湖南省县域单元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2009—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利用耕地变化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从数量规模、景观格局和驱动力等方面分析湖南省县级行政单元的耕地变化。[结果](1)2009—2018年,湖南省耕地总量累计增加379.02 km^(2)。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环洞庭湖地区、湘中盆地群和湘西北等土地整治重点地区。(2)在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的积极作用下,湖南省耕地图斑形状趋于规整化;而受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全省耕地破碎化趋势明显。(3)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人口增长和地形条件是湖南省2009—2018年间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各驱动因子之间通过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等交互作用实现对耕地时空变化的综合影响。[结论]湖南省耕地保护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新时期全省耕地保护应该处理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新增耕地的开发应当更加注重对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的复垦而减少对生态空间的挤占;优化耕地保护政策,切实提高现有耕地的经济产出效益,发挥市场机制在耕地保护中的长效与可持续的作用。
陈松林赵翔刘中秋潘雨飘王旭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耕地
电渗-帽封联用技术对底泥内源污染释放的阻控效果
2021年
近年来关于河湖底泥内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针对水体底泥内源污染的释放问题,研究了“电渗-帽封”联合技术的控制效果。电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电压越高,电渗处理后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氨氮量越低,但总磷释放量升高。后续的帽封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天然粗河砂效果最好,且帽封厚度越高,材料粒径越小,对污染物释放的控制效果越好。采用20V电渗电压预处理实际底泥,并采用3~5mm粒径的天然粗河砂作为帽封材料,在3cm帽封厚度条件下,对污染物释放的阻控效率可达到66.9%。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电渗-帽封”技术具有良好的底泥污染阻控效果,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原位处理方法来阻止底泥内源污染的释放,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刘柳君胡悦李彦岳瑞胡将军朱华王旭毛旭辉
关键词:底泥电渗总磷有机化合物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Cr(Ⅵ)去除的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探究了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SMFC)对阳极底泥中Cr(Ⅵ)的去除效果。通过设置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阴极材料、不同外接电阻对Cr(Ⅵ)去除的影响,探究底泥中Cr(Ⅵ)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底泥中Cr的去除主要发生在阴极上,其主要机制为Cr(Ⅵ)从阳极迁移到阴极,并在阴极上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成Cr(Ⅲ);当阴极为碳刷,外电阻为1000Ω时,底泥中Cr的去除率最高,为27.4%。当阴极为碳毡,外电阻为100Ω时,底泥中Cr的去除率只有10.5%,但其都大于自然状态下底泥中Cr的去除率;SMFC在阴极去除Cr(Ⅵ)的同时可在阳极去除底泥中的有机质。因此用SMFC来去除Cr等重金属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马彦涛杜征宇王旭黄种买
关键词:重金属去除
环境类专业自主设计式工程应用型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2023年
工程应用型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非常重要,本教学团队提出自主设计式工程应用型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分析废水水质、自主设计废水处理工艺、自主组装废水处理单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自主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最后自主撰写实验报告。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接近,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水污染控制方法的原理及过程,提高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的教学效果。
刘慧龙胡将军毛旭辉王旭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模拟仿真技术在环境工程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023年
如今环境工程专业对实践型人才需求增大,传统的实习实践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模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创造条件。该文通过调研当前模拟仿真实习在高校实施情况,列举传统实习教学存在的弊端,从多方面分析模拟仿真实习实践教学的优缺点,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虚拟技术和高校教育的结合、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旭赵雅伦胡将军毛旭辉李登峰
关键词:环境工程模拟仿真高校教育信息化
环境类核心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设计
2024年
环境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工程学等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找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有很多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对其进行课程思政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探讨三门核心课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如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自信”等,列举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并给出了将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期对环境类核心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环境人才提供助力。
王旭刘怡
关键词:教学设计环境工程
工作坊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各行业对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造性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需要针对性地发展个性化培养方案或培养模式来适应这一新形势。本文总结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在现有实习实践课程中增加“工作坊”式的教学,通过多场景教学、课堂翻转、团队互动协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从事创新创造性工作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证明,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够对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有益补充。
毛旭辉胡将军王旭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教学
黑臭底泥的电渗脱水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规律被引量:2
2020年
为探究电渗处理底泥的可行性,明确电渗处理中污染物迁移规律,该研究以实际湖泊污泥作为对象,开展了不同电压条件下的电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强度增加,电渗出水累计量和出水速率增加,电压为20 V时底泥含水率从43.3%降低到24.5%,24 h累计出水量是对照组的3倍。电渗促进底泥中的氨氮、磷随电渗出水迁移,电压20 V处理24 h后底泥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2%、8.4%。电渗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物光谱学分析证实电渗处理有助于底泥的腐殖化程度降低。底泥中的酸挥发性硫化物含量在电渗处理后下降了约76%,说明电渗能有效缓解底泥的致黑臭程度。总体而言,电渗处理有助于底泥中氮磷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迁移和降解,有效缓解底泥的黑臭程度。
胡天怡胡悦赵立坤王旭汤丁丁毛旭辉朱华
关键词:污泥脱水电压强度污染物迁移
EM菌原位污泥减量及其对污泥产率的影响
2016年
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处理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通过外加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剂丰富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延长微生物种群食物链,达到降低污泥产率的目的。实验主要研究了菌液投加量、操作温度等参数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污泥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条件为:菌液与污水比例为0.005%;最佳温度是30℃;停留时间根据工艺过程在6~18 h范围内选择。通过污泥增殖实验和内源代谢实验确定了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外加EM菌组污泥衰减系数为0.005 4,真实生长比率为0.356 8;未加EM菌的空白对照组衰减系数为0.004 7,真实生长比率为0.426 6,结果表明外加EM菌可增大污泥系统的内源代谢速率,有效降低污泥产率。
吴蓓蕾黄种买王旭钱玲
关键词:EM菌污泥减量污泥产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