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智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腭裂
  • 3篇唇腭裂
  • 2篇锥形束CT
  • 2篇腭裂患者
  • 2篇畸形
  • 2篇侧貌
  • 2篇唇腭裂患者
  • 1篇第三磨牙
  • 1篇牙种植
  • 1篇医患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评价
  • 1篇正颌
  • 1篇正颌外科
  • 1篇上颌
  • 1篇上颌窦
  • 1篇上颌窦内提升
  • 1篇舌根
  • 1篇手术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7篇王智
  • 4篇马莲
  • 3篇邹立东
  • 2篇伊彪
  • 1篇安金刚
  • 1篇许卫华
  • 1篇李浩
  • 1篇周治波
  • 1篇李箐
  • 1篇孟甜
  • 1篇洪伟
  • 1篇周侠

传媒

  • 2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正颌外科辅助双重牙列在唇腭裂继发畸形
序列治疗是唇腭裂治疗中的主流治疗原则,但是其疗程较长,复诊次数多,费用较高,对于接受序列治疗有困难的唇腭裂继发畸形病人,双重牙列修复来矫正上颌发育不足而后行外科鼻唇畸形修复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但是骨性反合严重者(ANB<...
王智伊彪洪伟马莲
文献传递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远中舌根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锥形束CT影像库存的4 550颗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依据其不同阻生方向分为6组,统计远中舌根出现概率,经过SPSS 19.0软件分析及卡方检验,发现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舌根出现概率为5.38%,不同阻生方向的第三磨牙远中舌根出现概率不同。
李浩伊彪李箐邹立东许卫华王智
关键词:锥形束CT下颌第三磨牙
不完全型Tessier3号颅面裂手术矫治三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初步总结和分析不完全型Tessier 3号颅面裂的临床诊治.方法 2009至2010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3例不完全型Tessier 3号颅面裂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和12岁.术前行CT检查明确局部骨缺损以及骨性泪道系统的情况.手术采用van der Meulen颊部旋转推进瓣和眶下畸形区域“Z”字瓣,术中重点悬吊错位的内眦韧带.术后1周和复查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例患者术后面部伤口1周拆线,均Ⅰ期愈合.6 ~ 10个月复查,面部瘢痕不明显,内眦角外形、高度及睑裂长度与健侧基本一致.结论 本组采用软组织延长技术结合内眦韧带悬吊矫治不完全型Tessier 3号颅面裂,手术效果良好,畸形未见复发.
安金刚马莲周治波王智
关键词:颌面畸形面斜裂
唇腭裂患者鼻唇侧貌协调性评价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唇腭裂患者鼻尖突度、鼻上唇协调性、上下唇协调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鼻突角、鼻唇角、唇间角在整体评价中的敏感程度。方法选取患者的150张标准侧面相进行评价。主观评价包括局部评价(鼻尖突度、鼻上唇协调性、上下唇协调性)及整体评价。局部评价采用VAS评分系统,整体评价采用等级评分系统;客观评价采用CAD软件测量鼻突角(∠A l-Ns-Prn)、鼻唇角(∠Cm-Sn-UL)、唇间角(∠UL-LL-C)。对鼻尖突度、上下唇协调性主观VAS评分与测量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鼻上唇协调性VAS评分与测量值进行二次方程的相关回归分析。依据整体等级评价结果分成三组,对三组间的鼻突角、鼻唇角、唇间角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鼻突角与VAS评分相关系数r=0.443(P<0.01)。鼻唇角与VAS评分相关回归方程模型和相关回归系数检验P值均小于0.01。唇间角与VAS评分相关系数r=0.775(P<0.01)。三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敏感性为:唇间角>鼻唇角>鼻突角。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三个指标即鼻突角(∠A l-Ns-Prn)、鼻唇角(∠Cm-Sn-UL)、唇间角(∠UL-LL-C)可靠性高,与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应用于唇腭裂患者侧貌评价。
王智马莲
关键词:唇腭裂
锥形束CT对切牙管及其相对位置关系的测量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切牙管的相关参数,及切牙管与嵴顶、中切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前牙种植提供指导,希望能在前牙种植中规避损伤的风险,制定完善的种植计划。方法:选取129例种植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分别截取切牙管矢状面、经切牙管长轴的冠状面、横断面的图片测量以下指标:低位矢径(Sda)、中位矢径(Sdb)、高位矢径(Sdc),并求得平均矢径(Sd),低位横径(Hda)、中位横径(Hdb)、高位横径(Hdc),并求得平均横径(Hd),长度(H),切牙管最低点唇侧骨厚度(Bt),与嵴顶距离(At),与中切牙的距离(Id)。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分组,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Sd为(3.41±0.87)mm,Hd为(5.16±0.9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为(14.29±3.27)mm,Bt为(7.49±1.05)mm,At为(8.25±1.71)mm,Id为(2.71±0.89)mm。男、女平均Sd分别为(3.64±0.90)mm、(3.28±0.82)mm,P=0.017;Hd分别为(4.98±0.89)mm、(5.27±0.94)mm,P=0.081;平均H分别为(15.47±2.75)mm、(13.59±3.32)mm,P=0.001;平均Bt分别为(7.90±0.96)mm、(7.25±1.03)mm,P=0.001;平均At分别为(7.61±1.45)mm、(8.64±1.74)mm,P=0.001;平均Id分别为(2.71±0.87)mm、(2.72±0.91)mm,P=0.983。按照年龄分组,Sd各组间P=0.325,Hd各组间P=0.636,H各组间P=0.292,Bt各组间P=0.116,At各组间P=0.010,Id各组间P<0.001。结论:性别对切牙管的长度、唇侧骨厚度以及与嵴顶的位置关系是有影响的,年龄对于切牙管本身的参数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切牙管与嵴顶和中切牙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影响;CBCT测量在种植设计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王智邹立东
关键词:切牙管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牙种植
唇腭裂患者侧貌协调性医患主观评价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医患对唇腭裂患者侧貌协调性主观评价的一致程度及影响评价敏感部位的异同。方法10名唇腭裂患者对150张唇腭裂患者侧位标准照的鼻尖突度、鼻上唇协调性、上下唇协调性和侧貌整体行主观等级评分。计算医患主观评价一致性、差异性及局部在整体评价中的敏感性。结果医患主观评价一致性加权Kappa值为0.408~0.508。对于鼻尖突度和侧貌整体,医生评分较患者高(P<0.01);对于鼻上唇协调性,患者评分较医生高(P<0.01)。唇间角在患者整体评价三等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医患对唇腭裂患者侧貌协调性主观评价中度一致。对于鼻尖突度和侧貌整体,医生比患者认可度高;对于鼻上唇协调性,患者比医生认可度高。影响整体评价的敏感部位是上下唇协调性。
孟甜王智周侠马莲
关键词:唇腭裂医患
微创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中应用效果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通过随访应用微创技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的病例,用锥形束CT(CBCT)及根尖片对植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56例患者(68个上颌后牙区缺牙位点),可用骨高度4~9 mm,运用微创技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3个月和1年复查时拍摄CBCT和根尖片,测量上颌窦底提升的骨高度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并对提升植骨后的形态进行分类。结果:术前骨高度为(6.34±1.15)mm,术后骨高度为(11.57±1.28)mm,术前与术后即刻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的提升高度为(5.23±1.33)mm,术后1年的提升高度为(4.66±1.36)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提升后窦底成骨形态分为四种,A型47例(69.1%),B型11例(16.2%),C型4例(5.9%),D型6例(8.8%),穿孔率为4.4%。术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65±0.20)mm。结论:应用本研究中的微创方法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术后窦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推荐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智邹立东
关键词:上颌窦内提升微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