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婷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生物学
  • 4篇干细胞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性状
  • 2篇脂肪干细胞
  • 2篇脂肪来源干细...
  • 2篇脂肪源性
  • 2篇脂肪源性干细...
  • 2篇生物学性状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
  • 2篇核苷酸
  • 1篇大网膜
  • 1篇端粒酶活性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增殖

机构

  • 4篇烟台毓璜顶医...
  • 3篇青岛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王玉婷
  • 6篇黄勇
  • 6篇姜蕾
  • 6篇林立新
  • 5篇王学明
  • 4篇王鹏
  • 2篇袁继龙
  • 2篇王鹏
  • 1篇王言奎
  • 1篇罗兵
  • 1篇林冠妤

传媒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九届全国子...
  • 1篇首届华南国际...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部分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部分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方法将肿胀吸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取第2代细胞进行成脂、成内皮细胞诱导。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脂肪来源干细胞成分较复杂,形态各异,细胞生长缓慢;细胞传至第2代形态渐趋一致,以梭形为主,多次传代后细胞仍保持较强增殖能力。原代细胞CD29、CD31、CD34、CD49d、CDl05、CDl66表达为阳性;第2代细胞CD31、CIM9d转为阴性,而CD29、CD105、CD166、Stro-1、Flk-1表达比例显著多于原代细胞。成脂诱导后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阳性;成内皮细胞诱导后,细胞表达CD31、vWF等成熟内皮细胞标志。结论通过吸脂术获得的大量原代脂肪干细胞是由极其复杂的各种细胞集合而成,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和传代扩增,传代后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型,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林立新黄勇袁继龙王鹏王学明王玉婷姜蕾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化
青岛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山东省青岛地区妇女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上游调控区(URR)和E6基因序列多态性,病毒主要分支,以及他们与宫颈癌的相关性。<br>  方法:从43例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中提...
赵成琳王言奎罗兵王玉婷彭丽娜赵雪珍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多态性
hTERT反义寡核苷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DN封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TERT基因的表达,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以ASODN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计数和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ASODN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72h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受抑,增殖能力减弱,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ASODN0.5、1.0和1.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分别为0.612±0.038、0.535±0.027、0.423±0.023,与空白对照组(0.898±0.0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义寡核苷酸1.0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为0.893±0.04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ERT基因ASODN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降低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行抗瘢痕疙瘩治疗可能是一个新途径。
黄勇林立新王鹏王学明王玉婷姜蕾
关键词:瘢痕疙瘩
人脂肪源性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实验研究
林立新黄勇袁继龙王鹏王学明王玉婷姜蕾
不同部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背景: 大鼠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特性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目的: 比较同一只大鼠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性和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 无菌操作下取F344大鼠腹股沟及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各5mL,Ⅰ型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出脂肪源性干细胞,细胞计数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状态,MTT法测定不同部位细胞的倍增时间。取不同部位来源的第2代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成脂诱导,诱导14d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 在同一只大鼠内脏大网膜脂肪获得的脂肪源性干细胞数目为(281±10)×107L-1,明显多于腹股沟皮下脂肪的(85±5)×107L-1(P<0.01)。从内脏大网膜脂肪与腹股沟皮下脂肪获得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分别于第5,6天进入指数增长期;第9,10天到达平台期;倍增时间为50h和60h左右。传代后的细胞生长分化活跃,呈成纤维细胞样,成脂诱导后,大网膜组织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明显高于腹股沟组织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38.90±2.86)%,(35.30±3.29)%,P<0.01]。可见同一只大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分离得到的脂肪源性干细胞数目不同,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亦存在差异。
林立新黄勇王玉婷王鹏王学明姜蕾林冠妤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种子细胞
瘢痕疙瘩发生的端粒酶分子机制及基因靶向调控的研究
黄勇姜蕾王玉婷王鹏林立新孙军
瘢痕疙瘩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也没有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这长期困扰着整个外科学界。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找到一种可靠的临床防治方法,对被此问题长期困扰着的外科学界将是一次新突破。瘢痕疙瘩以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
关键词:
关键词:瘢痕疙瘩分子生物学
脂肪干细胞复合脂肪颗粒移植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探索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对植入脂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将1ml通过吸脂术获得的纯化脂肪颗粒分别与1ml含有下列细胞浓度的PBS混合:①原代ADSCs1×10^6/ml(A组);②原代ADSCs2×10^6/ml(B组);③二代ADSCs2×10^6/ml(D组);④二代ADSCs2×10^7/ml(E组);对照组为单纯的脂肪颗粒和1mlPBS混合移植(C组)。随机注射移植于40只裸鼠背部皮下。移植12周后,取出移植物,进行如下测量:①大体观察;②重量和体积测定;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小血管形成情况;④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血管密度;⑤统计学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物体积、重量以及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①湿重与体积:A、B、D、E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D、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密度:A、B、D、E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D、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原代和二代不同浓度的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均可提高脂肪移植物成活率,相同浓度的原代与二代的ADSCs在促进脂肪颗粒成活上无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随ADSCs浓度的增加,脂肪颗粒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但是超过了一定范围,脂肪颗粒成活率不会随ADSCs浓度的增加而无限提高。
林立新黄勇王鹏王学明王玉婷姜蕾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脂肪颗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