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婧

作品数:26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正畸
  • 4篇牙合
  • 4篇植骨
  • 4篇下颌
  • 4篇矫治
  • 3篇牙槽
  • 3篇牙槽突
  • 3篇牙槽突植骨
  • 3篇支抗
  • 3篇上颌
  • 3篇根形
  • 3篇骨性
  • 3篇拔牙
  • 2篇正畸学
  • 2篇正畸治疗
  • 2篇正颌
  • 2篇直丝弓
  • 2篇直丝弓技术
  • 2篇上颌埋伏
  • 2篇生理性

机构

  • 20篇北京大学口腔...
  • 5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作者

  • 26篇王秀婧
  • 7篇阎燕
  • 5篇王君香
  • 4篇苏奇志
  • 3篇苏红
  • 2篇冯光耀
  • 2篇周彦恒
  • 2篇乔琳
  • 2篇贾绮林
  • 2篇李巍然
  • 1篇王世明
  • 1篇邹冰爽
  • 1篇丁云
  • 1篇闫红窈
  • 1篇赵健慧
  • 1篇许天民
  • 1篇高雪梅
  • 1篇张勇
  • 1篇段晋瑜
  • 1篇曾祥龙

传媒

  • 8篇中华口腔正畸...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口腔正畸学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第九届全国口...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时机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
王君香王秀婧苏奇志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长期观察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王秀婧周彦恒孙燕楠
关键词:髁突位置关节间隙
单纯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的改变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单纯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软组织、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17名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患者,男9名,女8名,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8岁,平均疗程13.4月,未进行扩弓直接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术前术后拍头颅侧位片,测量17名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头影测量采用Dentalvision软件,记录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上颌骨前移1.8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上前牙唇倾4.2度,差别有显著性差异,上前牙前移3.4mm,差别有显著性差异。下颌骨后退4.1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切牙后退3.9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软组织的改变:上唇突、下唇突、面型角、上唇-审美距、下唇-审美距、鼻点-H线、下唇-H线、颏沟点-H线的距离均向正常值靠拢,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患者的面型更加协调。结论单纯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患者的软硬组织得到明显改善。
王秀婧阎燕
脱位牙再植后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乔琳王秀婧
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时机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君香苏奇志王秀婧
关键词:埋伏牙正畸
50例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ODI的测量
2009年
目的:分别测量50例中国人开和深覆的ODI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病例各50名,每组其男女各25名,每组平均年龄15.7岁,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获得ODI值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白种人及中国人正常数值进行比较,经t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结果:不同种族的开和深覆患者OD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国人正常,深覆和开之间的ODI值有极显著差别(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的测量分析结果为临床应用ODI值对错畸形的诊治提供参考。
郭晓燕阎燕阎红窈王秀婧
关键词:开[牙合]ODI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 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 98°±6. 77°减少为109. 21°±5. 80°(P=0. 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 31°±6. 80°减少为26. 49°±6. 18°(P=0. 002),上下切牙角由123. 51°±8. 14°增大为125. 7°±10. 01°(P=0. 035),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 98°±11. 98°减少为122. 4°±11. 05°(P=0. 024),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 78±2. 20) mm减少为(-3. 29±2. 44) mm (P=0. 02),H角由8. 27°±3. 71°减少为7. 32°±3. 83°(P=0. 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下颌前突正颌手术
平导和反SPEE曲弓丝治疗前牙深覆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平导、弓丝上加反 SPEE 曲治疗深覆(?)的效果。方法选择深覆骀均在Ⅱ度以上患者27名,平导组14名,反 SPEE 曲组13名,年龄11-28岁,咬合打开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 X 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戴用平导可以使下颌骨向下旋转,下面高及全面高增加,打开咬合主要靠磨牙的增高;反 SPEE 曲可以使下面高及全面高增加,但增加的效果不如平导作用大,差别有显著性,打开咬合主要靠切牙的压低和磨牙的少量增高,磨牙增高的量较平导组的小,差别有显著性。结论两种方法打开咬合的机制不同,临床适应征不同。
王秀婧阎燕乔琳
关键词:深覆[牙合]平导
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踝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mm,偏斜侧(16.18±2.18)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mm,偏斜侧(6.73±1.81)mm,P=0.029]。对侧突前间隙[(2.68±0.68)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裸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mm,对照组(0.16±0.22)mm,相似组(0.10±0.85)mm,P=0.003;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mm,对照组(0.04±0.57)mm,相似组(-0.41±1.47)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mm,对照组(0.00±0.33)mm,相似组(-0.04±1.07)mm,P=0.020],升支相似组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裸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王君香李巍然王秀婧
关键词:面部不对称锥形束CT髁突
Invisalign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的分析
目的:通过'正畸患者就诊问卷调查表'了解戴用矫治器后24 h,3 d,5 d,7 d的疼痛强度,对患者日常生活、口腔卫生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矫治前后脱矿指数(EDI)的分析,评价使用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
乔琳王秀婧
关键词:隐形矫治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