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姗姗

作品数:7 被引量:13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东南
  • 4篇盆地
  • 4篇琼东南盆地
  • 2篇中新世
  • 2篇沉降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营三角洲
  • 1篇新近系
  • 1篇三角洲
  • 1篇坡折带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布特征
  • 1篇陆架
  • 1篇可容纳空间
  • 1篇构造沉降
  • 1篇古地貌
  • 1篇古地貌恢复
  • 1篇古近系
  • 1篇古水深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6篇田姗姗
  • 3篇苏明
  • 3篇解习农
  • 2篇张成
  • 2篇何云龙
  • 2篇姜涛
  • 1篇简晓玲
  • 1篇张富元
  • 1篇杜学斌
  • 1篇阎丽妮
  • 1篇孙志鹏
  • 1篇张翠梅
  • 1篇李俊良
  • 1篇宋国奇
  • 1篇康波
  • 1篇徐轩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滨线轨迹的古水深定量计算新方法——以古近系沙三中段东营三角洲为例被引量:20
2012年
古水深确定是沉积学分析中难点问题,目前主要依据"标志物—水深"的定性—半定量方法确定,但存在原始样品获取难、预测精度低等诸多问题。该方法依据滨线轨迹迁移规律获取在点物源背景条件下一个三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速率之间变化关系或定量函数,进而采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相结合获取不同点原始沉积物厚度和相应的可容空间,其中回剥法获取每个单元原始沉积厚度,正演法获取每个单元随沉积物覆盖后顶层可容空间增量。三角洲平原区为补偿区,其原始沉积物厚度等于可容纳空间增量,三角洲前缘区为欠补偿区,其水深等于可容空间增量与原始沉积物厚度之差。这一新方法不仅考虑到不同点构造沉降差异,而且还考虑了三级层序内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趋势,因而,较为准确地预测三角洲区的古水深变化。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东营地区三角洲沉积区水深变化,该区沙三中(Es3-2)共发育9期进积体,最大水深为180 m,出现于t3时刻。该方法揭示了9期三角洲朵体发育时期水深变化,为该区沉积体空间展布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定量预测方法。
康波解习农杜学斌宋国奇田姗姗简晓玲
关键词:古水深可容纳空间东营三角洲
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构造沉降分析及古地貌恢复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构造演化历史复杂,被地质学家称为“天然的构造实验室”。琼东南盆地是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新生代伸展盆地,具有明显双层结构,从古近系到新近系,盆地的沉积环境发生了由...
田姗姗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古地貌
东海西南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东海西南陆架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进行了粒度参数的计算与Q型聚类分析,进而探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是4~10Φ(粗粉砂-粗黏土),由岸向海粒度变粗;沉积物总体上分选差,但由岸向海分选变好。Q型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分为内陆架细粒沉积物和外陆架粗粒沉积物两类,平行于海岸线分布,123°E左右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不同站位的沉积物粒度累积曲线,判断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的成因类型,内陆架的细粒沉积物是现代近岸沉积,外陆架的粗粒沉积物与现今的沉积环境不符,属于残留沉积。
田姗姗张富元阎丽妮徐轩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
琼东南盆地新近系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被引量:4
2010年
坡折带是层序划分样式的重要依据。大量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系的坡折带可以分为构造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构造坡折带进一步分为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坡折带类型控制的储层沉积特征是不同的:构造坡折带的下倾方向一般发育一系列高成熟度、较高孔隙度的斜坡扇和盆底扇,是研究区较好的储集体;缓坡的沉积坡折带控制了斜坡扇裙和盆底扇的发育,陡坡的沉积坡折带控制了滑塌体的发育,沿陆坡向海方向形成了滑块、滑塌-泥石流、碎屑流-浊流的重力流演化序列。坡折带不但控制了储层的发育,而且控制形成有利的输导系统发育,坡折带及其控制的低位域砂体发育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田姗姗苏明何云龙柳永军
关键词:坡折带储层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被引量:80
2009年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经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剖面形态上存在"V"型、"W"型、"U"型和复合型等4种类型。通过不同区域峡谷下切底界面的形态变化及充填特征,将中央峡谷划分为东段、西段和转换段3个区段,转换段与琼东南盆地的构造转换段相一致,即以西地区控凹断裂为NE向,而以东地区控凹断裂渐变为NEE或EW向。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成因与构造作用和深水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峡谷东段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特别是深部隆起的存在为黄流期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限制性"作用,并且为后期中央峡谷的发育提供了"限制性通道";西段则受深水沉积作用的控制,重力流沉积为中央峡谷的下切和充填提供了来源。每期中央峡谷的形成均稍早于或与该时期陆坡的发育同期,最早形成于盆地东部,并随陆坡的持续向西迁移表现为不断向西上溯,下切能力逐渐减弱。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
关键词:中新世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裂后期S40界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S40界面是琼东南盆地新近系裂后期的重要地质界面,发育时代为晚中新世末期(约11.6Ma),是裂后期充填序列中梅山组和黄流组的分界面.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测线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生物等资料,从海平面变化、地震-沉积相跃迁、沉降速率等方面总结了该界面的特征,指出S40界面在盆地东西部特征差异明显:在盆地西北部浅水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特征,"下削上超"特征明显,在局部地区梅山组一段整套地层都被削蚀;在盆地东南部半深水-深水区域,S40界面上下反射具明显差异,界面之上为一组中等连续性、中-强振幅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界面之下地震反射多呈强振幅、中等连续-丘状反射,甚至局部出现前积反射.研究认为,S40界面的东西差异性可能与该界面在盆地东西部受到的控制因素差异相关:盆地西部主要受区域性海平面大规模下降的影响,S40界面表现出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削蚀;盆地东部则可能是西沙海槽在晚中新世以来的加速沉降在琼东南盆地的具体表征.受这次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盆地东部水体突然加深,接受大规模的沉降,界面上下表现为相的突变和跃迁,此时盆地已经具有"东深西浅"的地貌特征,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S40界面的性质厘定及其地质意义的重新认识有可能为中国南海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苏明解习农姜涛李俊良孙志鹏田姗姗张成何云龙张翠梅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沉降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