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靖
- 作品数:31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9
- 2011年
- 神经导航技术是传统立体定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本科室应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切除颅内病变212例,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肖瑾程宏伟冯春国徐培坤李长元王卫红李志范王晓健王斌王先祥张义泉张晓东罗靖
- 关键词:神经导航脑肿瘤脑疾病神经外科手术
- BNIP3在人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BNIP3在人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髓母细胞瘤组织,10例正常小脑组织中BNIP3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30例髓母细胞瘤组织标本中有19例表达BNIP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NIP3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核;BNIP3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BNIP3表达阳性组的累计生存情况较阴性组差,Cox回归分析表明BNIP3的高表达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NIP3高表达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
- 罗靖程宏伟冯春国徐培坤肖瑾李严
- 关键词:BNIP3髓母细胞瘤免疫组化预后COX回归分析
-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显露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显露的显微解剖研究,为该入路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甲醛固定、颈内动静脉系统灌注彩胶的6具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小脑延髓裂的走形、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和分布。打开小脑延髓裂后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区。结果小脑延髓裂位于二腹叶和小脑扁桃体与延髓之间的生理性裂隙;其3种术式适用于第四脑室不同区域肿瘤的切除;后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面丘、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均可作为术中定位的标志;小脑下后动脉是该入路的关键血管,一开始即可显露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在不切开小脑下蚓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生理性裂隙到达第四脑室,减少了常规入路可能引起的小脑缄默综合征等并发症,适用于第四脑室各个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
- 沈军程宏伟冯春国徐培坤罗靖肖瑾吕波吴运吴开福
- 关键词:小脑延髓裂第四脑室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小脑下后动脉
- 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暴露,为临床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湿尸头上模拟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显微手术,选择乳突切迹后下方与后颅凹外下方交界区开窗,并沿乙状窦内下侧视野显微暴露并观察;术毕将骨窗及术野上移,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视野暴露并显微观察。结果①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可显露中后部桥小脑角区,充分暴露面听神经;经舌咽神经与小脑绒球间隙可直视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相关结构,手术减压有效、安全、彻底;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暴露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手术创伤大,暴露角度受限,术中操作困难。结论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安全,减压效果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 程宏伟单明冯春国李志范肖瑾罗靖张科
- 关键词:显微解剖血管减压术
-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 刘飞罗靖王晓健胡阳春程宝春赵亮江敏程宏伟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椎动脉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
- 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向导水管深部发展的肿瘤暴露效果欠佳者,采用内镜辅助操作,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B超。结果病变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前症状均无明显加重,无面瘫等神经核团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呼吸微弱给予呼吸机辅助后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28个月。1例死亡.1例髓母细胞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结合电生理监测及超声成像技术,能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沈军罗靖程宏伟冯春国王晓健程宝春肖瑾赵亮李庆新吕波
- 关键词:第四脑室小脑延髓裂入路小脑下后动脉神经电生理监测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体会
- 目的统计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动脉瘤部位、数目等参数,并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7例228枚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临床、影像...
- 罗靖程宝春胡阳春赵亮王晓健
-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翼点入路锁孔
- 文献传递
- 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 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 罗靖程宝春赵亮程宏伟李志范冯春国王晓健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翼点入路锁孔显微手术
- Y型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 罗靖王晓健程宝春胡阳春赵亮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的2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9例,椎基底动脉系5例(椎动脉2个,小脑上动脉1个,基底动脉顶端2个)。18例先行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9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结果共28枚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腔完全栓塞19例,填塞90%以上4例,填塞80%以下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脑梗塞2例,1个月后恢复;偏瘫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动脉瘤复发1例。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拓宽了血管内治疗对动脉瘤的解剖要求。
- 金将冯春国王晓健程宝春罗靖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