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伟

作品数:21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显像
  • 10篇正电子
  • 10篇正电子发射
  • 9篇断层显像
  • 9篇正电子发射断...
  • 9篇正电子发射断...
  • 8篇正电子发射断...
  • 8篇显像术
  • 5篇PET/C
  • 5篇PET/CT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肿瘤
  • 4篇PET
  • 3篇冠状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MR
  • 2篇血管

机构

  • 2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翟伟
  • 15篇辛军
  • 13篇刘长平
  • 6篇王晓明
  • 5篇李剑明
  • 5篇郭文力
  • 5篇郭启勇
  • 4篇孙洪赞
  • 4篇侯阳
  • 3篇徐微娜
  • 3篇赵珑
  • 3篇于涛
  • 3篇冯国强
  • 3篇刘颖
  • 3篇王搏
  • 2篇张新
  • 2篇于树鹏
  • 2篇齐荣斌
  • 2篇曹礼
  • 2篇王凯

传媒

  • 8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医疗设备信息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第六届中国放...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讨2D3D采集对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2D3D采集对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病历资料PET-CT检查患者40例(分75公斤以上以下组各20例)。设备为Discovery ST PET-CT2扫描方法常规3D采集后,加2D采集病变部位。
翟伟陈志安
文献传递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寻找肿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回顾性探讨了18F-FDG PET/CT显像在寻找肿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3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通过视觉判断和SUV测定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进行判断,并经随访观察、综合诊断证实。结果:33个病例中找到原发灶者25例(75.8%,25/33),其中肺癌9例,肝癌2例,鼻咽癌2例,甲状腺癌2例,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肠癌、肾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淋巴瘤和腹膜后肌母细胞瘤各1例。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能有效地发现CUP患者的原发灶,一次扫描能了解全身各脏器病灶分布情况,这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评价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剑明辛军王晓明刘长军翟伟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原发肿瘤
多巴胺D2受体PET-CT显像在新生猪缺氧缺血模型基底节损伤机制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猪缺氧缺血性基底节损伤模型,应用11C-Raclopride对基底节D2受体进行PET-CT显像观察HI后各时间点组D2受体功能改变情况,以探讨HI基底节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功能改变的机制。方法:出生...
李红王晓明曹礼翟伟刘长平徐微娜辛军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巴胺神经功能
64层螺旋CT脑动脉造影方法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脑动脉造影(CTA)检查扫描的最佳时相和方法,优化图像后处理,为脑动脉畸形及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 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工作站,应用相应的4D后处理软件及血管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软件(BOLUS软件)。选取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脑血管畸形的患者38例,采用Bolus跟踪与目测颈动脉对比剂浓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脑动脉CT造影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达到诊断标准34例,扫描失败3例,经延迟补救扫描后成功1例,其中6例行DSA造影,5例符合,1例行DSA造影时未发现动脉瘤,再行CTA检查确切检出动脉瘤。符合率83.3%。结论:使用64层螺旋CT,采用BOLUS跟踪与目测颈动脉对比剂浓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脑动脉CT造影检查可准确区分脑动-静脉血管,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可以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郭文力李桂英王凯翟伟刘晶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PET/MR的图像融合精度测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运用专用测试体模和Na源在模拟实际临床状态下测试PET/MR一体机(Philips Ingenuity TF PET/MR扫描仪)全身3D采集方式的图像融合精度。材料和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提供的测试体模及其配套的Na源,先将Na源分别放置于模型的规定位置对采集和扫描的数据进行融合校准,再将相同的6个Na源分别固定于检查床两测,在检查床负重10 kg和60 kg时分别采集PET/MR图像数据。重建图像后,分别在PET和MR图像的横断层面勾画Na源的轮廓,计算出Na源在PET和MR上的重心位置。对两个位置进行对比,算出差值。结果:检查床负重10 kg时最大偏差出现在上段右侧,为3.01 mm;检查床负重60 kg时最大偏差出现在中段右侧,为4.66 mm。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PET/MR图像融合精度,并有效地指导PET/MR仪器的验收和质量控制等。
赵珑辛军张少敏孙洪赞刘长平翟伟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磁共振成像
周边型肺癌MSCT多平面重建与^(18)F-FDG PET/CT显像对比分析
2007年
本研究对40例周边型肺癌(PLC)行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与^18 F—FDG PET/CT显像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李剑明辛军王晓明翟伟刘长平刘颖齐荣斌
关键词:^18F-FDGPET/CT显像
同机PET/MR显像临床应用价值初探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回顾性探讨PET/MR在全身性肿瘤筛查、局部肿瘤显像及神经系统功能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人组志愿者425例[男149例,女276例,年龄21∽82(平均56)岁],其中全身性肿瘤筛查58例,局部肿瘤显像264例,神经系统功能成像103例,均行全身或局部18F—FDGPET/MR检查。结果58例PET/MR全身性肿瘤筛查结果阳性49例(84.48%),均为良性病变;局部肿瘤显像中,病灶阳性显示率(含34例18F。FDGPET阴性肿瘤患者)为100%(264/264),诊断准确性为95.45%(252/264),其中56例宫颈癌PET/MR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诊断准确性为92.86%(52/56),46例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评价CR率为69.57%(32/46);103例神经系统功能成像中,92例(89.32%)PET/MR阳性诊断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为真阳性。结论PET/MR一站式检查可显著提高疾病的显示及诊断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病变定位、定性、定量及功能信息。
辛军孙洪赞王鹏远徐微娜于树鹏翟伟刘长平赵珑田嘉禾郭启勇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神经系统
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64层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改变对比剂注射速率,探讨流率对64层 MSCT冠状静脉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优化对比剂注射速率的选择。方法:采用西门子SOMO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 CT机。选择行冠状动脉CTA体检者26例,男1...
侯阳岳勇郭文力于涛冯国强翟伟张希达
文献传递
棕色脂肪摄取^(18)F-FDG的影像学表现(附6例报告)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棕色脂肪(BAT)摄取18F-FDG的影像学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 ̄2007年2月间所有18F-FDGPET/CT显像病例,根据判断标准选择BAT显影病例。结果:493例中有6例BAT显影(6/493,1.2%),男1例,女5例;BAT显影以对称性分布在颈部、锁骨上、腋下和胸椎旁为主,SUVmax在1.4~9.2之间;5例患者(5/6,83.3%)BAT于寒冷季节显影;1例患者两次显像中一次出现BAT显影,而另一次未出现;所有病例延迟显像发现BAT分布部位及放射性浓聚程度无明显变化,其中4例体重指数(BMI)较低。结论:BAT摄取18F-FDG的显影分布形式多种多样,PET诊断医师应熟悉和掌握BAT图像特点,以降低对BAT显影的假阳性诊断率。
李剑明刘颖辛军王晓明翟伟刘长平
关键词:棕色脂肪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正常人体部^(18)F-FDG PET/CT 2D与3D显像各器官的SUV分布与比较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人体部18F-FDG PET/CT2D与3D显像各器官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分布。方法:健康体检者40人,按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匹配分成两组,每组各20人,分别行18F-FDGPET/CT2D与3D体部成像。计算各器官SUV,对组间SUV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左心室壁放射性分布进行评价分级。结果:2D与3D显像组各器官放射性分布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UV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或3D采集方式对正常人体部18F-FDG显像SUV半定量分析结果无明显影响。
李剑明辛军王晓明翟伟刘长平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