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旺

作品数:14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糜子
  • 3篇杂粮
  • 3篇水分
  • 3篇黄土高原
  • 3篇不同覆盖方式
  • 2篇杂粮产业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籽粒
  • 2篇籽粒灌浆
  • 2篇黄土高原旱地
  • 2篇集水
  • 2篇灌浆
  • 2篇光合特性
  • 2篇旱地
  • 2篇比较优势
  • 2篇SWOT分析
  • 1篇代谢研究
  • 1篇氮肥

机构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宝鸡市农业科...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 1篇榆林市农业科...

作者

  • 14篇苏旺
  • 12篇冯佰利
  • 7篇高小丽
  • 5篇屈洋
  • 5篇王鹏科
  • 5篇高金锋
  • 3篇柴岩
  • 3篇李翠
  • 2篇周瑜
  • 2篇张艳平
  • 1篇徐芦
  • 1篇刘鹏涛
  • 1篇慕芳
  • 1篇晁桂梅
  • 1篇薛少平
  • 1篇董孔军
  • 1篇朱瑞祥
  • 1篇杨璞
  • 1篇王鹏姬
  • 1篇赵伟洁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半干旱区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及生理特性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陕北半干旱区不同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试验设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垄∶沟分别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100 cm∶100 cm(P100),对照为露地平播(NM).结果表明:随着沟垄宽度的增大,糜子的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呈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207.7%,而中行的增产作用呈下降趋势,增产幅度最低仅为10.3%.带型60 cm∶60 cm的糜子产量在3年中均为最高.同一处理内,边行对糜子产量的贡献率大于中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带型边行的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光合速率均大于中行;沟垄宽度越大,边行的光合能力越强,中行的光合能力越弱.带型60 cm∶60 cm是陕北半干旱区糜子种植的适宜带型.
屈洋苏旺李翠高金锋高小丽王鹏科冯佰利柴岩
关键词:糜子生理特性
沟垄覆膜集水模式提高糜子光合作用和产量被引量:33
2014年
探讨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增产效应的机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3a大田定位试验数据,研究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陕北半干旱区糜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垄宽:沟宽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和100 cm∶100 cm(P100)等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以露地平播(CK)为对照。在晴朗、无风的气象条件下于上午9:00-11:00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成熟期实测称产。试验结果表明: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糜子各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随处理沟垄宽度的增加,同一生长时期糜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先升高后降低,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的主茎节数、穗长、穗分枝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但可以明显提高糜子的株高和产量;糜子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受非气孔因素影响,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降低非气孔因素对糜子功能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总之,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提高糜子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产量形成,其中以处理P60影响最为显著。
苏旺屈洋冯佰利柴岩
关键词:地膜集水光合作用糜子
西部特色杂粮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被引量:10
2010年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我国西部特色杂粮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且变化趋势稳定,但生产效率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提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应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区域科学合理布局、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及坚持科研带动的方针,预期从生产效率和规模两个方向全面加强西部特色杂粮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并建议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苏旺冯佰利王鹏科高小丽高金锋
关键词:比较优势
不同基因型谷子叶片衰老及活性氧代谢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谷子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为谷子生产与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抗旱性不同的谷子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谷子开花至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酶促防御系统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MDA和O-2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谷子开花后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均在开花7d达到最大值,其后逐渐下降,各叶位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不同品种表现为大同32>太选1号>白谷9号;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各叶位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不同品种表现为大同32>太选1号>白谷9号;功能叶片O-2和MDA含量随叶片衰老而增高,各叶位表现为倒三叶>倒二叶>旗叶,不同品种表现为白谷9号>太选1号>大同32;3个谷子品种产量表现为大同32>太选1号>白谷9号。【结论】生产实践中,选择绿叶功能期长、抗逆丰产的品种是旱区谷子丰产的重要因素。
刘凤琴冯强强妙佳源苏旺王孟董孔军冯佰利
关键词:谷子叶片衰老活性氧代谢
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水分及糜子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2013年连续3个糜子生长季在陕西横山县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糜子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覆盖栽培处理,分别是“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SG)、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LM)、双垄面覆地膜+垄间覆秸秆(QM)、秸秆覆盖(JG)处理,以传统平作无覆盖(CK)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糜子各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以SG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LM、QM和JG处理,且各覆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各覆盖处理中,SG处理对糜子生长发育和光合能力的影响最大,增产效果最显著,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55.9%和64.9%,其中各覆盖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提高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为明显,适宜在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苏旺张艳平屈洋李翠妙佳源高小丽刘建华冯佰利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地光合特性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09年
为了探索黄土高原春玉米区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变化,测定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处理第二年春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农田土壤容重、水分和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0-10 cm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且小于传统耕作,但后期增加幅度较大;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玉米生长前期表层0-60 cm和后期100-200 cm土壤含水量,有较好保水、蓄水作用;保护性耕作下表层0-20 cm土壤养分指标除全磷外,均表现为稳定升高趋势,且能有效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于传统耕作,但变异系数较小。
刘鹏涛冯佰利慕芳苏旺徐芦蔡晓青刘月仙朱瑞祥薛少平
关键词: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土壤水分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至成熟阶段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同时显著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光合改善效果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和180 kg hm^(–2)氮肥施用量最为显著。覆盖和氮肥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降低糜子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提高了糜子花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覆盖显著提高糜子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其调控效应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较好;随施氮量的提高,糜子产量和千粒重先升后降,而穗粒数和穗长持续增加,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 kg hm^(–2)。因此,建议黄土高原糜子最佳栽培措施为"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覆盖集水保水系统结合135~145 kg hm^(–2)氮肥用量。
周瑜苏旺王舰屈洋高小丽杨璞冯佰利
关键词:糜子光合特性干物质
不同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期淀粉酶活性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为研究糜子开花后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糜子在干旱地区的最佳覆盖栽培模式。以粳性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双沟覆膜和全膜覆盖处理,并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前、中期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P<0.05),且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较快,最终淀粉含量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佳,其籽粒中支链淀粉积累量的增加率达16.62%(P<0.05),直链淀粉增加率9.08%,千粒质量增加率6.16%(P<0.05)。但覆盖栽培没有改变AGPP、SSS、GBSS和Q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单峰曲线),没有影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AGPP和GBSS峰值出现在花后20d左右,SSS和Q酶峰值出现在花后15d左右。相关分析表明,糜子籽粒支链淀粉与SSS和Q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GPP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GBSS和AGPP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GBSS、SSS和Q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张艳平苏旺高小丽雷锦银高金锋王鹏科冯佰利
关键词:糜子覆盖栽培灌浆期支链淀粉直链淀粉
不同覆盖方式和氮肥水平下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
黄土高原旱地降水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糜子耐旱、耐瘠、生育期短,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栽培作物,但常年栽培管理粗放,耕作技术落后,水分利用率低,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因此,提升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产力和...
苏旺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地糜子氮肥
文献传递
水分胁迫对糜子物质运转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为探索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糜子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研究了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成熟期中度(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重度水分胁迫(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25%)对糜子强、弱势粒灌浆特性与抽穗后物质积累和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全生育期充足供水,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相比,重度水分胁迫下,籽粒的起始生长势 R0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 Tmax延迟,灌浆后期时间缩短,灌浆中期和后期的贡献率下降,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降低,进而影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孕穗期重度水分胁迫的穗粒数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4.62%和38.19%,是降幅最大的;中度水分胁迫加快了糜子灌浆进程,促进了糜子叶片和茎鞘向穗部的物质转运率,提高了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提高了糜子产量,其中拔节期中度水分胁迫是增加幅度最大的,其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4.17%、17.92%、7.19%、41.14%。因此,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协调并提高糜子籽粒的灌浆起始生长势和前期、中期的灌浆速率以及茎鞘向穗的物质转运率,对于保证和提高糜子产量有重要意义。
李翠赵伟洁刘瑞晁桂梅周瑜苏旺屈洋冯佰利
关键词:糜子水分胁迫籽粒灌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