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森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端侧
  • 1篇端侧吻合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修复手部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骨折
  • 1篇运动终板
  • 1篇支皮瓣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综合征
  • 1篇致死
  • 1篇神经端侧吻合
  • 1篇手部
  • 1篇手部损伤
  • 1篇通用型脊柱内...
  • 1篇通用型脊柱内...
  • 1篇皮瓣
  • 1篇缺损

机构

  • 4篇解放军161...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苏森
  • 3篇杨家辉
  • 2篇余伦红
  • 2篇渠刚
  • 2篇陈振兵
  • 1篇郭振河
  • 1篇陈江海
  • 1篇翁雨雄
  • 1篇季伟
  • 1篇王发斌
  • 1篇洪光祥
  • 1篇林晓岗
  • 1篇李涛
  • 1篇黄启顺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拇指多指畸形Wassel分型的相关探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以Wassel分型法为依据,分析拇指多指畸形分型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拇指多指畸形(共325指)的病例资料,针对病例的年龄、性别、左右别、形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Ⅶ型病指数明显增多,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数据存在差异,且有28指特殊病例,无法按现有分型方法分型。结论Wassel各型的比例构成出现变化,现有Wassel分型法不够全面,不能包含临床所见的所有病例。
苏森陈振兵黄启顺翁雨雄陈江海季伟李涛
关键词:拇指多指(趾)畸形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时限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预变性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探讨神经端侧吻合的最佳时机。方法将Wistar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预变性0、1、2、4、8、16周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运动终板检查。结果(1)预变性0、1、2周组电生理检测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预变性4、8、16周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及着色均显著优于预变性4、8、16周组。(2)预变性0、1、2周组之间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变性4、8、16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衰退。结论神经端侧吻合的最佳时机应控制在2周之内,超过4周后.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逐渐变差。
杨家辉洪光祥渠刚陈振兵苏森王发斌
关键词:端侧吻合肌肉运动终板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运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致伤机制、生物力学特点及运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的稳定性及固定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共17例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GSS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固定后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基本复位或去除;随访时间9~7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常规卧床6w,椎体高度及后凸角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固定前不全瘫的患者中,Frankel分级改善1~3级。结论 GSS用于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固定牢靠等优点,结合早期常规卧床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余伦红林晓岗苏森杨家辉郭振河
关键词:GSS胸腰椎骨折内固定
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在修复手部缺损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1 年6 月至2013 年12 月间共15 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缺损创面。结果 15 例皮瓣全部存活,其...
苏森杨家辉石红卫渠刚余伦红曹辉彭汉书
关键词:尺动脉穿支皮瓣手部损伤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致死1例被引量:8
2009年
苏森
关键词:骨水泥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