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荣棣君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斑块
  • 2篇血压
  • 2篇血压波动
  • 2篇血压水平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斑块
  • 2篇老年
  • 2篇老年男性
  • 2篇斑块
  • 1篇代谢
  • 1篇低氧
  • 1篇低氧诱导
  • 1篇低氧诱导因子
  • 1篇低氧诱导因子...
  • 1篇心病
  • 1篇心绞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相关...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作者

  • 7篇荣棣君
  • 4篇段俊丽
  • 3篇方根强
  • 3篇黄婧娟
  • 2篇郝长宁
  • 2篇黄震浩
  • 2篇石一沁
  • 2篇李瑞琳
  • 1篇吴韫韬
  • 1篇沈忠梅
  • 1篇徐蓉
  • 1篇徐红华
  • 1篇李皓雲
  • 1篇董利军
  • 1篇袁惠敏
  • 1篇高兴旺
  • 1篇昌菁
  • 1篇王文怡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比较两种测量方法获得的血压波动对老年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456名患有动脉硬化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颈动脉斑块组(n=1012)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444),分别采用经典的标准差方法(SD法)和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个体法)分别测定每位患者的血压波动,回顾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结果:SD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白天SBPV、夜间SBPV以及24 h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而白天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 SBPV、白天SBPV、24 h DBPV以及白天DBPV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均明显升高(P<0.05);夜间SBPV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SD法测定SBPV最多的是10-15 mmHg(n=541),其次是大于15 mmHg(n=399);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最多的是0-8 mmHg(n=490),其次是8-10 mmHg(n=350)。结论: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种方法均可测定血压波动,但以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更加敏感。
徐蓉黄婧娟李瑞琳荣棣君郝长宁石一沁段俊丽
关键词:血压波动颈动脉斑块老年男性血压水平
危重病人的激素替代治疗
2004年
荣棣君徐红华董利军
关键词:危重病激素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密达莫复方制剂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分别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ST段总压低及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次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1例静脉炎发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发现。结论: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安全。
方根强高兴旺吴韫韬荣棣君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银杏达莫注射液不稳定性心绞痛
衰老对AhR及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 R)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衰老模型中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H_2O_2(100μM,200μM,300μM)处理HUVECs诱导内皮细胞衰老,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Ah R蛋白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过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HUVECs均出现细胞衰老表现,Ah R蛋白表达显著增加,HIF-1α以及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且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以300μM H_2O_2处理组最为显著。结论:在过氧化氢诱导衰老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Ah 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HIF-1α和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明显减少。
荣棣君黄婧娟李瑞琳方根强段俊丽
关键词:芳香烃受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衰老低氧诱导因子-1Α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估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179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病程分为:T2DM-1组(病程〈20年)84例及T2DM-2组(病程≥20年)95例;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即单纯糖尿病组(UACR〈30mg/g)7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即早期糖尿病肾病组(UACR30—299mg/g)49例,大量白蛋白尿组即临床糖尿病肾病组(UACRI〉300mg/g)59例。同时选取80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骨代谢标志物和BMD测定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骨钙素(BGP)、总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总25-羟维生素D[25-(OH)D]显著降低(P均〈0.05),1型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显著升高(P均〈0.05),股骨颈BMD降低(P〈0.05)。在2型糖尿病组内,T2DM-2组BGP和T—P1NP水平明显低于T2DM.1组(P〈0.05),β-CTX显著升高(P〈0.05),股骨颈及腰椎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白蛋白尿组中,随着UACR的升高,血清BGP、T—P1NP、25-(OH)D逐渐降低,而β-CTX、PTH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股骨颈BMD明显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股骨颈处BMD与BGP、β-CTX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随着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及肾功能逐渐下降,骨代谢标志物BGP、β-CTX及股骨颈处BMD能够更敏感地反映早期骨代谢变化,可作为评定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标志。
沈忠梅王文怡荣棣君袁惠敏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
伏立康唑致精神症状一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男,85岁,体质量50 kg.因“反复右上腹隐痛2年余,全腹痛10余小时”于2013年6月8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 ℃,呼吸20次/min,心率100次/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全腹紧张,右上腹压痛(+),Murphy征(+),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4%,C反应蛋白31 mg/L;丙氨酸转氨酶192.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47.0 U/L,总胆红素23.3 μmol/L,直接胆红素0.00 μmol/L,血淀粉酶3 152 U/L,尿淀粉酶11 838 U/L.
荣棣君黄婧娟昌菁黄震浩段俊丽
关键词:伏立康唑药品不良反应精神症状
1461名老年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除了血压水平的高低以外,血压波动也是造成人体靶器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以老年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压波动(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选用1461名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分为:非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数据,用"个体血压波动法"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波动,分析探讨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24小时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密切相关(8.3±2.1 mmHg vs 7.9±2.0 mmHg;P<0.001),其中与白昼(6:00-22:00)SBPV有关(8.1±2.1mmHg vs 7.7±2.1 mmHg;P<0.001),而与夜间(22:00-6:00)SBPV关系不明显(8.9±3.8 mmHg vs 8.6±3.7 mmHg;P>0.05)。②与24小时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有关(5.6±1.4 mmHg vs 5.4±1.4 mmHg;P<0.05),其中与白昼(6:00-22:00)舒张期血压波动有关(5.4±1.4 mmHg vs 5.2±1.4 mmHg;P<0.05),而与夜间舒张期血压波动无关(6.2±2.7 mmHg vs 5.9±2.5 mmHg;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波动均有关系,主要表现在白昼血压波动。
方根强李皓雲黄震浩荣棣君郝长宁石一沁段俊丽
关键词:血压水平血压波动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