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致诚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理学

主题

  • 9篇催化
  • 9篇催化剂
  • 5篇氧化偶联
  • 5篇偶联
  • 5篇甲烷
  • 4篇烷氧化偶联
  • 4篇甲烷氧化
  • 4篇甲烷氧化偶联
  • 4篇WO
  • 4篇NA_2
  • 3篇SIO
  • 2篇钯催化
  • 2篇钯催化剂
  • 2篇负载型
  • 2篇XPS研究
  • 2篇MN
  • 1篇担体
  • 1篇氮化钼
  • 1篇钝化层
  • 1篇多核络合物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抚顺石油化工...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作者

  • 13篇蒋致诚
  • 4篇安立敦
  • 4篇方学平
  • 4篇李树本
  • 3篇尹元根
  • 2篇于长江
  • 2篇张兵
  • 2篇龚华
  • 1篇何金海
  • 1篇王弘立
  • 1篇陈正石
  • 1篇唐宁
  • 1篇谭民裕
  • 1篇罗锡辉
  • 1篇褚衍来
  • 1篇冯良波
  • 1篇高玲
  • 1篇甘新民
  • 1篇章伟光
  • 1篇肖天存

传媒

  • 5篇分子催化
  • 2篇全国电子能谱...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第八届全国波...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4
  • 6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化钼钝化层中钼的价态特征及钼(5+)的发现被引量:1
2000年
以MoO_3为前身化合物,在H_2/N_2混合气氛中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方法制备了钝化后比表面为 115 m~2· g^(-1)的γ-Mo_2N粉末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该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 CO氧化反应活性.借助X射线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EPR)及激光Raman光谱(LRS)技术对氮化铝的表面钝化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中钼以混合价态存在并得到了Mo^(5+)(g=1.932,g//=1.892)存在的证据,同时还发现了超氧负离子O~-(2_)(g=2.001,Raman吸收峰1124 Cm^(-1))的存在.研究表明,它的产生与 MO^(5+)/MO^(4+)氧化还原电对的转换存在着协同性, O~-(_2)可能是 CO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种.
谢国煌蒋致诚
关键词:催化活性催化剂钝化层氮化钼
Mn_2O_3-Na_2WO_4/SiO_2催化剂中钨锰间的电子传递作用被引量:3
1997年
Mn2O3Na2WO4/SiO2催化剂中,Mn2O3的引入起到了活化气相氧的作用.由于该催化剂中W,Mn间电子的迅速传递,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过程中,甲烷的选择氧化发生在W位,而气相氧转化为晶格氧发生在Mn位,从而建立了十分有效的氧化还原循环.这正是该催化剂较Na2WO4/SiO2具有更高甲烷选择氧化活性的原因.
龚华蒋致诚褚衍来李树本
关键词:氧化偶联钨酸钠氧化锰负载型催化剂
钼酸铋的氧化-还原特性——超高真空中氩离子束诱导的化学效应的XPS研究
1991年
由于桥氧O^(2-)连结Bi^(3+)和Mo^(6+)双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Ar^+离子束轰击诱导的α,β和γ相钼酸铋中Bi^(3+)和Mo^(6+)的还原行为较之其单一氧化物(Bi_2O_3和MoO_3)发生逆转,并且三种钼酸铋中Bi^(3+)还原为Bi^0的速率同其Bi/Mo原子比的规律变化有对应关系,依次为α-Bi_2Mo_3O_(12)≥β-Bi_2Mo_2O_9>γ-Bi_2MoO_6.在氩离子束诱导还原的钼酸铋表面观察到新的氧物种.据此提出了与钼酸铋晶体结构和电子能带结构相联系的离子束轰击诱导的化学还原效应的电子转移机理.文中所观察到的钼酸铋的氧化还原特性还对加深理解钼酸铋在烯烃选择氧化催化反应中的氧化还原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蒋致诚安立敦陈正石张兵高玲尹元根
甲烷在MnOx—Na2WO4/SiO2催化剂上的活化机理研究
MnOx—NaWO/SiO催化剂已被发现具有优异的甲烷氧化偶联活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甲烷转化率为37.1%、C烃收率为23.9%。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我们报导了用XRD、XPS和PASCA技术对活性相在担体上的分散状态...
龚华蒋致诚冯良波王弘立
文献传递
甲醇在Pd(Ⅲ)面上的吸附和热解离被引量:1
1990年
用XPS和静态SIMS研究了110~600K温度范围内甲醇在Pd(111)面上的吸附和解离表面化学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甲醇在Pd(111)面上的热解离反应途径依赖于其初始暴露量。在110K低温下,暴露量为1.5L时达到单层饱和吸附。在此暴露量以下,甲醇在表面的热解离占主导地位,其解离的中间吸附物种有CH_3ads、CH_3Oads和H_2Oads。这表明在Pd(111)面上,不仅甲醇中O-H键,而且C-O键也被活化。而在初始暴露量大于1.5L时,甲醇从表面的热脱附趋于主导地位。Pd(111)面上相对稳定的中间吸附物种CH_3ads的存在可能有助于理解Pd催化剂在合成CH_3OH、CH_4、CH_3OCH_3和CH_3CH_3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机理。
蒋致诚R.J.LevisN.Winograd
关键词:甲醇钯催化剂
甲烷氧化偶联Mn<sub>2</sub>O<sub>3</sub>-Na<sub>2</sub>WO<sub>4</sub>/SiO<sub>2</sub>催化剂——Ⅲ.高温(700—800℃)XRD和XPS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正> 在本工作的研究报导Ⅰ和Ⅱ(见本期477页和481页)中,已对Mn2O3-Na2WO4/SiO2催化剂活性相的表面分散状态、表面氧种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但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在高温(700—800℃)下进行。本文进一步对该催化剂在此反应高温下的XRD和XPS研究表明,其表面状态较室温下有显著变化,结合前文的室温下表征结果,使我们对高温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组分间协同作用、表面活性氧种和活性位结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有可能对其甲烷催化活化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蒋致诚方学平于长江李树本
关键词:甲烷氧化偶联
全文增补中
硫物种对负载型钯催化剂上氢吸附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
1992年
用X光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负载型Pd/Al_2O_3催化剂上硫和钯的状态。以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方法研究了不同硫物种及不同气氛对催化剂氢吸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物种对氢吸附的影响按S_2^(2-)、S^(2-)、SO_4^(2-)的顺序减小,且前两者的影响远比SO_4^(2-)的大。这与催化剂在H_2-O_2反应中的抗硫性评价结果一致。并用原子分子轨道理论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肖天存安立敦张兵蒋致诚
关键词:负载型钯催化剂
甲烷氧化偶联Mn_2O_3-Na_2WO_4/SiO_2催化剂——Ⅲ.高温(700—800℃)XRD和XPS研究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用XPS详细考察了Mn_2O_3-Na_2WO_4/SiO-2催化剂的表面氧种,提出了该催化剂表面活性相在SiO_2表面分散的一种可能的表面结构模型。 实验部分详见另文,这里需要指出。所有催化剂样品在XPS分析前,均经在能谱仪预处理室(~10^(-3)Pa)和超高真空测试室(基础真空6.7×10^(-8)Pa)递次的450C和700C原位加热处理,以使在大气中吸附的水分和气体脱附。各元素的特征谱峰由联机计算机以多道模式同时录取(通能50eV),并累加1 h以获取高信噪比数据。Ols峰的解迭用联机计算机以高斯函数拟合,为考察该解迭结果的可靠性,曾对1.
蒋致诚方学平于长江李树本
关键词:甲烷偶联催化剂高温
Bi—Mo—O体系上氩离子束轰击致还原效应的ESCA研究
蒋致诚安立敦尹元根
关键词:离子束化学分析电子谱法复合氧化物
甲烷氧化偶联Mn_2O_3-Na_2WO_4/SiO_2催化剂——Ⅰ.表面分散状态和氧化物/担体相互作用被引量:5
1992年
担载型Mn_2O_3-Na_2WO_4/SiO_2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催化活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甲烷转化率和C_2烃收率分别达到37.1%和23.9%;在1000 h连续操作后性能基本维持不变;并且由于它适于流化床操作,对这类强放热反应的工业化较为有利,本文报导用XRD、XPS和PASCA(化学分析正电子湮没谱)方法研究该催化剂活性组分Na_2WO_4和Mn_2O_3在SiO_2载体上的分散状态和氧化物/担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催化剂由混浆法和浸渍法制备,并经750—850℃焙烧。系列配比的催化剂均经AAS分析证实体相组成。催化剂比表面积用Sorptmaeic—1822型比表面积测定仪测定(N_2吸附,
蒋致诚于长江方学平李树本何金海罗锡辉
关键词:甲烷偶联催化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