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道先

作品数:291 被引量:4,235H指数:4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2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3篇天文地球
  • 6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9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9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5篇岩溶
  • 47篇石笋
  • 38篇同位素
  • 36篇气候
  • 32篇土壤
  • 26篇古气候
  • 24篇岩溶区
  • 24篇石漠化
  • 22篇地下水
  • 19篇地下河
  • 16篇地球化
  • 16篇地球化学
  • 16篇岩溶地下
  • 15篇地质
  • 15篇气候变化
  • 14篇岩溶生态
  • 14篇岩溶生态系统
  • 13篇植被
  • 13篇碳循环
  • 11篇氧同位素

机构

  • 185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6篇西南大学
  • 56篇国土资源部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联合国教科文...
  • 1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明尼苏达大学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桂林工学院
  • 3篇南加州大学
  • 3篇赣南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作者

  • 290篇袁道先
  • 47篇林玉石
  • 43篇张美良
  • 40篇覃嘉铭
  • 34篇章程
  • 29篇曹建华
  • 24篇谢世友
  • 22篇蒋忠诚
  • 20篇蒲俊兵
  • 18篇蒋勇军
  • 16篇何师意
  • 15篇杨琰
  • 15篇杨平恒
  • 12篇刘再华
  • 12篇沈立成
  • 12篇姜光辉
  • 11篇贺秋芳
  • 11篇谢运球
  • 11篇张陶
  • 10篇李红春

传媒

  • 53篇中国岩溶
  • 18篇环境科学
  • 16篇地球学报
  • 10篇第四纪研究
  • 9篇生态学报
  • 9篇水文地质工程...
  • 9篇地质论评
  • 6篇科学通报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地质学报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地学前缘
  • 5篇“十五”重要...
  • 4篇水科学进展
  • 4篇地球学报(中...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球化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 21篇2010
  • 18篇2009
  • 15篇2008
  • 14篇2007
  • 24篇2006
  • 17篇2005
  • 28篇2004
2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西部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加强水利建设、开发水力资源是我国西部建设的重要任务。岩溶问题是我国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中十分广泛而又困难的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袁道先
文献传递
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以广西弄拉兰电堂泉为例
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季节和昼夜变化进行了研究.短时间尺度监测表明,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响应及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多日与昼...
章程袁道先曹建华蒋忠诚
关键词:表层岩溶带物理化学
文献传递
岩溶动力系统水化学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64
1999年
岩溶动力系统,由于其水化学形成过程的三相不平衡控制,特别是气相CO2的积极参与和碳酸盐岩特殊的溶解/沉积机理,因而其水化学动态变化规律非常复杂。本文通过对日本Akiyoshi-dai高原和桂林岩溶试验场的分析,发现岩溶动力系统水化学动态变化规律主要受稀释效应。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
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被引量:4
2009年
以南川石漠化区域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山地恶化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因地制宜及综合治理对策。
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邓才富蒲盛才肖忠谢世友袁道先李勇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
末次冰期贵州七星洞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被引量:21
2004年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Q4、Q6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末次冰期 6 0 .5kaBP以来都匀凯酉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与格陵兰GISP2冰心的δ18O曲线对比分析 ,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反映的短时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 O旋回事件 1~ 18和Heinrich事件H1~H5在黔南七星洞中的石笋记录 ,并对冷事件发生的年代给出了界定。研究表明 ,黔南 6 0 .5kaBP以来石笋记录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 ,明显受北大西洋气候振荡的影响 ,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石笋δ18O记录表明 ,在 6 0 .5~ 11.2 9kaBP间的末次冰期 ,δ18O值由负偏逐渐向正偏方向变化 ,反映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降雨由多变少 ,气温由高变低的变化趋势。
张美良程海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章程
关键词:末次冰期古气候HEINRICH事件
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32
2004年
利用1982、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地下水水质资料和监测数据,在GIS支持下,研究云南小江岩溶流域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610.12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空间格局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地下水水质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后,地下水的总硬度、总碱度、pH值、SO42-、NO3-、Ca2+等离子值明显升高,并形成明显的高值区;1982年流域地下水以I、II、III级水质为主,而2003年流域却以IV、V级水质为主,地下水水质呈明显恶化趋势;流域地下水水质的变化与流域森林质量下降以及耕地扩张带来的化肥污染息息相关。
蒋勇军袁道先张贵何绕生
关键词:岩溶流域小江流域GIS土地利用变化
桂林响水洞6.00 ka B P以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被引量:22
2003年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的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桂林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石笋剖面的C、O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2个气候期 :6 .0 0~ 3.5 7kaBP为气候适宜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的趋势 ,为气候温暖湿润期 ;3.5 7~ 0 .37kaBP为降温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减弱 ,冬季风增强以及气候的大幅度波动。在这一降温期 ,间夹多次短暂的温暖期。石笋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6 .0 0~ 0 .37kaBP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δ18O值由偏负逐渐向偏正的变化趋势 ,反映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降雨由多变少 ,气温由高变低的变化趋势。
张美良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章程程海
关键词:气候记录石笋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广西官村岩溶溪流中生物地球化学控制的DIC和NO3^-昼夜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岩溶区控制溪流中溶解无机碳(DIC)和NO_3^-昼夜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DIC和NO_3^-日变化量,于2014-07-22~2014-07-2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溪流中包括地下河出口(CK)和下游雷崖村(LY)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以及C、N同位素(δ^(13) CDIC、δ^(15) N-NO_3^-和δ^(18) O-NO_3^-)展开了为期2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采样工作。结果发现CK点各物理化学参数没有表现出昼夜变化,但是LY点Ca2+、DIC以及PCO2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即白天下降夜间上升且与DO和pH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CK点,在白天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导致LY点DIC下降的同时δ^(13) CDIC上升,而在夜间呼吸作用导致LY点DIC上升的同时δ^(13) CDIC下降且部分时间段要低于CK点δ^(13) CDIC值。溪流中的NH4+在监测期间基本上都在下降而NO_3^-离子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都在上升,δ^(15) N-NO_3^-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比较接近δ^(15) N-NO_3^-初始值,而NO_3^-离子在下午时间段出现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溪流中DIC昼夜变化主要受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且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得知溪流中由于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碳而转为有机碳的量为0.94kgC/d,这部分有机碳可以形成相对长期稳定的自然C汇。溪流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发生了N的硝化作用,增长量为2.08kgN/d,但在下午时间段(12:00~18:00)发生了N的同化作用,损失量为0.42kgN/d。溪流输出的NO_3^--N的量为1.66kgN/d,表明在富碳、富钙的岩溶溪流中,有利于水生光合生物的生长,促进N的同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减少溪流输出NO_3^--N的量,说明岩溶区溪流N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在昼夜尺度上改变水质。
张陶蒲俊兵袁道先李建鸿
关键词:DI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机碳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被引量:57
1996年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1993年底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是在7年时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有2500万人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因此,中科院地学部把西南岩...
袁道先
关键词:环境地质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基于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被引量:41
2015年
岩石风化碳汇特别是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积极参与了全球碳循环过程。最新的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5)指出全球岩石风化碳汇约为0.4PgC/a,占不平衡碳通量的1/2~1/3,并改进和区分了岩石风化碳汇的时间尺度,将硅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4~106年,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3~104年。AR5报告将岩石风化碳汇列为CO2移除的4种方法之一,其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属于百年至千年级。虽然AR5报告提出了前述新认识,但仍认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太慢,未纳入全球碳收支核算。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R5报告目前对岩石风化碳汇在通量、时间尺度和风化碳汇效应等方面认识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尺度转换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岩石风化碳汇研究工作,为平衡全球碳收支做出科学贡献。
蒲俊兵蒋忠诚袁道先章程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