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静净
-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12周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t=46.37,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76,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3,P〈0.01)。结论 NB-UVB安全有效,可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 樊卓党云覃静净王丹丹向桂琼孙喆
- 关键词:咪唑斯汀西替利嗪
- 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α化学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局部外涂雅漾三重修护霜、口服甲氨蝶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维A胶囊0.5 mg/(kg·d),疗程为8周。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TA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评分、I-T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P<0.05)。结论阿维A胶囊可以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I-TAC可能在银屑病的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樊卓覃静净王丹丹党云
- 关键词:银屑病阿维A胶囊
- 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探讨COX-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激光术后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点阵CO2激光照射形成大鼠创伤模型,分为正常、术后第1、3、5、7、10、14天共7个时相点,基质对照组、NS-398药物组术后分别外用75%酒精、NS-398,肉眼观察创面结痂及愈合时间,HE染色计数中性粒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PGE2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NS-398药物组结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各组间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天,NS-398药物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PGE2、TGF-β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NS-398药物组成纤维样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激光术后(尤炎症期)大鼠创面明显表达COX-2。结论:COX-2对大鼠创面修复的炎症期及细胞增殖期具有重要作用;NS-398能降低激光术后创面炎症反应及瘢痕形成率,同时不会延缓创面愈合。
- 周莹曾维惠覃静净徐磊耿松梅乔莉张磐谏
- 关键词:COX-2NS-398激光创面修复
-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和寻常性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外周血I-TAC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1.37,P<0.05)。经NB-UVB治疗36次后,银屑病患者I-TA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23,P<0.05),且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与血清I-TAC水平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NB-UVB可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水平,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I-TAC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樊卓覃静净王丹丹党云
- 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6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6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于干预后24 h、48 h、72 h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另取A4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3个黄芩素处理组,黄芩素处理组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DMSO,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情况,细胞胞浆中细胞色素C和调亡诱导因子(AIF)水平以及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结果干预24 h、48 h及72 h后,黄芩素对A431细胞相应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2.29μg/ml,24.67μg/ml和18.66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黄芩素处理组总凋亡细胞率、细胞胞浆中AIF及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细胞凋亡率、胞浆AIF和细胞色素C含量、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细胞荧光强度与黄芩素作用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黄芩素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抑制皮肤鳞癌细胞作用的重要机制。
- 覃静净樊卓王丹丹党云向桂琼
- 关键词:黄芩素细胞凋亡
- 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度ALA-PDT组(n=20):20%ALA介导PDT治疗;低浓度ALA-PDT组(n=20):10%ALA介导PDT治疗;对照组(n=20):不做治疗,待创面自然愈合。在创面形成术后的第6天、第13天分别进行ALA-PDT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瘢痕形成率、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及TGF-β1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ALA-PDT治疗降低了瘢痕形成率,其中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高浓度ALA-PDT组和药物低浓度ALA-PDT组的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之间的TGF-β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预防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该作用可能通过减少TGF-β1的产生而实现。
- 曾维惠王倩倩覃静净耿松梅徐磊聂建军
-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增生性瘢痕胶原纤维转化生长因子Β1
- 应用AP-PCR鉴定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应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对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意义。方法应用OPAA11(5′-ACCCGACCTG-3′),OPAA17(5′-GAGCCCGACT-3′),OPD18(5′-GAGAGC-CAAC-3′)和OPU15(5′-ACGGGCCAGT-3′)四种随机引物,随机扩增从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皮屑或甲屑标本中提取的真菌DNA。结果从各标本提取所得的红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DNA经OPAA11,OPAA17,OPD18或OPU15扩增后,产生的电泳带型在不同菌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P-PCR对于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具有诊断价值。
- 徐磊曾维惠聂建军覃静净
- 关键词:浅部真菌聚合酶链反应
- 神经皮肤黑变病被引量:4
- 2011年
- 报告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患儿男,2个月。全身多发褐色至黑色斑块2个月,抽搐1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先天性色素痣表现;免疫组织病理:S~100蛋白阳性,HMB-45弱阳性;脑电图示:癫癎样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侧脑室扩大,小脑延髓池扩大,第四脑室扩大,脑积水,考虑为Dandy-Walker畸形。诊断为神经皮肤黑变病。予以肌内注射苯巴比妥等对症治疗。
- 徐磊曾维惠耿松梅郑焱覃静净赵波
- 关键词:黑变病皮肤中枢神经系统DANDY-WALKER畸形
- 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瘤,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首先报道。本病较罕见,临床容易误诊。笔者近来诊治1例,报道如下。
- 党云樊卓向桂琼王丹丹覃静净孙喆
- 关键词:浅表脂肪瘤样痣HOFFMANN脂肪组织门诊就诊错构瘤特征性
- 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
- 曾维惠王倩倩覃静净耿松梅徐磊聂建军
- 文献传递